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服务热线:

轴承视觉检测的在线实时成像与缺陷自动分类流程

三方检测机构-祝工 2022-07-14

轴承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轴承作为机械传动的核心部件,其表面缺陷(如裂纹、划痕、凹坑)直接影响设备运行稳定性与寿命。传统人工检测依赖经验,存在效率低、漏检率高的问题,难以满足工业4.0下的高速生产需求。轴承视觉检测通过在线实时成像捕获工件表面信息,结合算法实现缺陷自动分类,成为现代轴承制造中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本文将拆解这一流程的核心环节,从成像系统搭建到分类模型落地,详细说明技术实现逻辑与工业应用细节。

在线实时成像系统的硬件架构

轴承视觉检测的第一步是获取清晰、稳定的表面图像,这依赖于硬件系统的合理搭建。工业流水线中,轴承通常以连续滚动或传送带输送的方式移动,因此成像系统需满足“高速、同步、无畸变”的要求。首先是相机的选择:线阵相机因可连续扫描高速运动的物体,适合每分钟处理数百个轴承的流水线;面阵相机则更适合静态或低速场景,但随着高速面阵相机(如帧率≥30fps)的普及,其在兼顾视野与速度上的优势逐渐显现——比如某汽车轴承生产线采用500万像素面阵相机,可在0.1秒内捕获整个轴承表面的高清图像。

镜头的选择直接影响图像的畸变与分辨率。轴承是典型的圆形工件,表面缺陷(如径向划痕)的检测对几何精度要求高,因此远心镜头成为首选——它能减少因视角变化导致的“近大远小”畸变,确保轴承边缘的圆形度误差≤0.01mm。比如检测Φ60mm的深沟球轴承时,搭配12mm焦距的远心镜头,可将视野控制在80mm×80mm,刚好覆盖轴承整个表面,同时保持每像素0.016mm的分辨率,足以捕捉0.05mm以上的划痕。

光源是成像的“灵魂”,不同缺陷类型需匹配不同的光源方案。比如检测表面划痕时,同轴光源(光线沿镜头轴线方向照射)能让划痕产生明显的阴影,与背景形成高对比度;检测凹坑或麻点时,环形光源(光线从四周斜射)可利用漫反射让凹坑内部形成暗区,而表面平整区域则反射光线形成亮区;对于带有油脂或反光的轴承表面,偏振光源能过滤杂散光,避免“过曝”导致的缺陷淹没。某轴承厂针对滚子轴承的滚道缺陷检测,采用了环形+同轴的组合光源,将缺陷识别率从85%提升至95%。

触发装置是实现“实时”的关键——当轴承到达检测工位时,需精准触发相机拍照,避免漏拍或重复拍摄。常用的触发方式是光电传感器:传感器安装在传送带侧面,当轴承遮挡光线时,输出电信号给相机,相机立即启动曝光。为应对流水线速度的波动,部分系统会采用编码器触发——编码器安装在传送带滚筒上,实时反馈传送带的移动距离,当轴承移动至预设位置时触发拍照,确保即使流水线速度从60m/min变为80m/min,也能准确捕获轴承中心位置的图像。

成像参数的动态校准与环境适配

工业现场的环境变量(如震动、光照变化、流水线速度波动)会影响成像质量,因此需对成像参数进行动态校准。首先是曝光时间的调整:高速流水线中,轴承的运动速度快,若曝光时间过长(如>1ms),会导致图像模糊(“拖影”);但若曝光时间过短(如<0.1ms),则图像亮度不足,缺陷难以识别。解决方案是采用“速度-曝光”联动算法——通过编码器实时获取流水线速度,计算轴承在曝光时间内的移动距离(需≤1个像素),自动调整曝光时间。比如流水线速度从80m/min提升至120m/min时,曝光时间从0.5ms缩短至0.33ms,确保图像清晰。

白平衡校准是解决光照颜色偏差的关键。车间常见的荧光灯(冷白光,色温≈6500K)或LED灯(暖白光,色温≈3000K)会导致图像偏色,比如轴承表面的银色金属会被拍成淡蓝色或淡黄色,影响缺陷的灰度对比。工业相机通常内置自动白平衡(AWB)算法,通过检测图像中的中性色(如白色或灰色)调整RGB通道的增益,还原真实颜色。某轴承厂的车间采用混合光源(荧光灯+LED),通过AWB校准后,图像的色偏误差从15%降至3%,缺陷的灰度对比度提升了20%。

畸变校正是保证几何精度的必要步骤。即使使用远心镜头,仍会存在微小的径向畸变(如轴承边缘的圆形变为椭圆),需通过标定板进行校准。常用的标定方法是“棋盘格标定法”:将打印好的棋盘格(如10×10格)固定在轴承检测工位,拍摄多张不同角度的棋盘格图像,通过OpenCV的calibrateCamera函数计算镜头的畸变参数(如径向畸变系数k1、k2,切向畸变系数p1、p2),然后在软件中实时对轴承图像进行畸变校正。某风电轴承生产线通过畸变校准,轴承边缘的圆形度误差从0.05mm降至0.01mm,确保了滚道裂纹检测的精度。

实时图像预处理的关键步骤

原始图像中存在噪声(如传感器噪声、灰尘反射)、亮度不均等问题,需通过预处理提取清晰的缺陷特征。第一步是灰度化:将彩色图像(RGB)转换为灰度图像(单通道),减少计算量的同时,保留缺陷与背景的亮度差异。比如轴承表面的划痕在彩色图像中表现为淡灰色,灰度化后变为明显的低灰度值区域,更易识别。

去噪是预处理的核心环节。工业图像中常见的噪声有两种:随机噪声(如传感器热噪声,表现为分散的亮点或暗点)和椒盐噪声(如灰尘颗粒,表现为孤立的白点或黑点)。针对随机噪声,采用高斯滤波(Gaussian Blur)——通过高斯函数计算像素的加权平均值,平滑图像的同时保留边缘细节;针对椒盐噪声,采用中值滤波(Median Blur)——取像素邻域内的中值代替原像素值,能有效去除孤立噪声点。某轴承厂的检测系统中,高斯滤波( kernel size=3×3)与中值滤波(kernel size=5×5)结合使用,将图像的信噪比(SNR)从20dB提升至40dB。

对比度增强是突出缺陷的关键。轴承表面的轻微划痕(如深度<0.02mm)在原始图像中灰度差异小,难以识别。直方图均衡化(Histogram Equalization)通过调整图像的灰度分布,将集中的灰度区间扩展到整个0-255范围,增强对比度。比如某滚子轴承的滚道划痕,原始图像中划痕的灰度值为100-120,背景为150-170,均衡化后划痕的灰度值降至50-80,背景升至180-220,差异明显增大。

二值化是将缺陷从背景中分离的最后一步。通过设定阈值,将灰度图像转换为黑白二值图像(缺陷为白色,背景为黑色)。常用的阈值方法是Otsu阈值法——自动计算最佳阈值,使前景(缺陷)与背景的类间方差最大。比如某轴承表面的凹坑图像,Otsu阈值自动设定为128,将凹坑区域(灰度<128)变为白色,背景(灰度>128)变为黑色,准确分离了缺陷。

缺陷区域的实时定位与分割

预处理后的二值图像中,缺陷与背景已分离,但仍需定位缺陷的位置并分割出完整的缺陷区域。第一步是确定ROI(感兴趣区域)——轴承的表面是检测的核心,背景(如传送带、支架)无需处理。通过边缘检测(Canny算法)找到轴承的外边缘,然后根据轴承的尺寸计算ROI的范围(如Φ60mm的轴承,ROI为直径58mm的圆形区域,排除边缘的倒角部分)。某轴承生产线的ROI设定后,计算量减少了30%,检测速度从0.5秒/个提升至0.3秒/个。

连通区域分析是定位缺陷的关键。二值图像中的白色区域(缺陷)由多个连通的像素组成,通过连通区域分析(如OpenCV的connectedComponentsWithStats函数)可找到每个缺陷的位置(中心坐标)、面积、周长等信息。然后通过面积阈值过滤噪声——比如设定面积<10像素的区域为灰尘,直接剔除。某轴承厂的检测系统中,面积阈值设定为20像素,将噪声误检率从10%降至1%。

形态学操作是优化缺陷形状的必要步骤。膨胀(Dilation)通过扩张缺陷区域的边界,将小的缺陷碎片连接成完整的缺陷(如裂纹的断开部分);腐蚀(Erosion)则通过收缩缺陷区域的边界,去除边缘的毛刺(如划痕边缘的噪声点)。比如某轴承的裂纹缺陷,原始分割后存在3处断开,通过膨胀(kernel size=3×3)操作后,裂纹连接成完整的长条,更符合真实形态;然后通过腐蚀操作去除边缘的毛刺,使裂纹的轮廓更清晰。

缺陷特征的提取与选择

分割后的缺陷区域需提取特征,用于后续的分类模型。特征分为三类:几何特征、纹理特征、像素特征。几何特征描述缺陷的形状,如面积(缺陷的像素数量)、周长(缺陷边界的长度)、长宽比(缺陷的长轴与短轴的比值)、圆形度(4π×面积/周长²,圆形缺陷的圆形度≈1,细长裂纹的圆形度≈0.1)。比如裂纹的长宽比>10,圆形度<0.2;凹坑的长宽比≈1,圆形度>0.8,这些特征能有效区分两类缺陷。

纹理特征描述缺陷区域的灰度分布,常用的是灰度共生矩阵(GLCM)。GLCM通过计算图像中距离为d、角度为θ的像素对的灰度组合概率,提取对比度(灰度差异的大小)、相关性(灰度值的线性关系)、能量(灰度分布的均匀性)、均匀性(灰度值的集中程度)四个特征。比如划痕的纹理是连续的,对比度高(>100)、相关性高(>0.8);凹坑的纹理是均匀的,能量高(>0.1)、均匀性高(>0.5)。

像素特征描述缺陷区域的灰度统计信息,如平均灰度(缺陷区域的灰度平均值)、灰度标准差(灰度值的离散程度)。比如裂纹的平均灰度比背景低(<100),标准差大(>20);凹坑的平均灰度比背景低(<80),标准差小(<10)。

特征选择是减少计算量、提高分类速度的关键。通过PCA(主成分分析)将高维特征(如几何特征+纹理特征+像素特征共12个)降维至低维(如3个主成分),保留95%以上的信息。某轴承生产线的特征降维后,分类模型的推理时间从0.2秒/个缩短至0.1秒/个,同时准确率保持不变(98%)。

缺陷自动分类的算法实现

缺陷分类是视觉检测的核心目标,算法的选择需平衡“准确性”与“实时性”。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在工业场景中仍有广泛应用:SVM(支持向量机)通过寻找最优分类超平面,能在小样本情况下(如仅几百个缺陷样本)实现高精度分类,比如某轴承厂用SVM区分“裂纹”与“划痕”,准确率达97%;随机森林则通过多棵决策树的投票机制,抗过拟合能力强,适合处理“凹坑、麻点、夹杂”等多类缺陷,某滚子轴承生产线用随机森林分类,F1-score达96%。不过,传统算法依赖手工提取的特征,当缺陷形态复杂(如不规则裂纹)时,性能会下降。

深度学习算法因能自动提取图像特征,成为近年来的主流。CNN(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卷积层、池化层逐层提取特征,从低级的边缘、纹理到高级的缺陷形态,无需人工干预。比如某风电轴承生产线采用ResNet-18网络,针对轴承外圈的“疲劳裂纹”检测,准确率达99.2%——ResNet的残差连接解决了深层网络的梯度消失问题,即使处理1000×1000像素的高清图像,也能保持稳定性能。而YOLO(You Only Look Once)算法则将“定位”与“分类”合并为一个步骤,推理速度可达30fps以上,适合高速流水线——某汽车轮毂轴承生产线用YOLOv5s模型,每帧图像处理时间仅0.02秒,能同时检测轴承的“划痕、凹坑、缺料”三类缺陷。

模型的部署是算法落地的关键。工业现场的设备(如嵌入式检测单元)通常计算资源有限,因此需对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比如用TensorRT将训练好的PyTorch模型转换成TensorRT Engine,通过层融合、量化(如INT8量化)减少模型大小与推理时间——某嵌入式检测单元用TensorRT加速后的YOLOv5s模型,推理时间从0.05秒缩短至0.02秒,满足了流水线120个/分钟的速度要求。此外,部分系统采用“边缘计算+云端”的架构:边缘设备负责实时推理,云端负责模型的定期更新与优化,比如当现场出现新的缺陷类型时,云端收集数据重新训练模型,再推送到边缘设备,实现模型的动态迭代。

实时检测中的延迟控制与误差处理

在线实时检测的核心要求是“低延迟”——每个轴承的处理时间需小于流水线的间隔时间(如120个/分钟的流水线,间隔时间为0.5秒)。延迟控制的关键是“硬件加速+软件优化”。硬件方面,采用GPU(如NVIDIA Jetson Xavier)代替CPU做图像处理与模型推理,GPU的并行计算能力是CPU的10-100倍,比如某检测系统用GPU处理图像预处理(高斯滤波、二值化),时间从0.1秒缩短至0.02秒。软件方面,使用OpenCV的CUDA版本(如cv2.cuda.GaussianBlur),将预处理步骤从CPU转移到GPU执行,进一步减少延迟。

流水线并行是另一种延迟控制方法。将检测流程拆分为“成像→预处理→分割→分类”四个步骤,每个步骤由独立的线程处理,当一个轴承在做“分类”时,下一个轴承在做“分割”,再下一个在做“预处理”,最后一个在做“成像”,实现步骤的重叠。某轴承生产线的流水线并行后,总处理时间从0.6秒/个缩短至0.3秒/个,满足了120个/分钟的速度要求。

误差处理是保证检测可靠性的关键。当检测到缺陷时,系统需触发报警(如声光报警),并将缺陷轴承分流至reject通道(通过气缸推动或传送带转向);若成像模糊(如曝光时间过短导致亮度不足),系统会自动重新拍照(最多3次),若仍模糊,则将轴承转至人工复检站;若模型分类的概率低于阈值(如<90%),则视为“不确定”,同样转至人工复检站。某轴承厂的误差处理机制实施后,误判率从5%降至1%,漏判率从3%降至0.5%。

工业现场的适配与验证

实验室环境与工业现场的差异较大,需对检测系统进行适配。首先是流水线速度的适配:当流水线速度从80个/分钟提升至120个/分钟时,需调整相机的帧率(从10fps提升至15fps)、曝光时间(从0.5ms缩短至0.33ms)、触发装置的灵敏度(提高光电传感器的响应速度)。某轴承厂的流水线速度提升后,通过上述调整,检测准确率保持在98%以上。

轴承规格的适配是另一个关键。当轴承从Φ50mm换成Φ80mm时,需调整镜头的焦距(从12mm换成16mm)、视野(从80mm×80mm换成100mm×100mm)、ROI的范围(从Φ48mm换成Φ78mm)。部分系统采用“模块化镜头”,通过更换镜头的转接环快速调整焦距,适配不同规格的轴承,比如某检测系统的模块化镜头可覆盖Φ30mm-Φ100mm的轴承,适配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0分钟。

系统验证是上线前的必要步骤。需用已知缺陷的轴承(如人工制造的裂纹、划痕、凹坑)做测试,计算准确率(正确分类的缺陷数/总缺陷数)、召回率(检测到的缺陷数/真实缺陷数)、F1-score(2×准确率×召回率/(准确率+召回率))。某轴承生产线的验证结果:准确率99.1%,召回率98.5%,F1-score98.8%,达到了工业要求。此外,上线后需收集现场的缺陷数据(如未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