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拉伸实验依据GBT标准检测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
沥青混合料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低温抗裂性能是沥青混合料在寒冷地区路面应用的核心指标,直接决定路面能否抵御冬季温度骤降带来的收缩应力。直接拉伸实验作为GBT标准规定的低温抗裂检测方法,因能直接模拟混合料的拉伸断裂过程、量化关键抗裂参数,成为工程中验证材料性能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GBT 23801-2009等标准要求,详细梳理实验的依据、操作细节及结果分析要点,为技术人员提供实用的检测参考。
直接拉伸实验的GBT标准依据
我国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的直接拉伸实验,主要遵循GBT 23801-2009《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试验方法 直接拉伸法》。该标准明确适用范围:覆盖热拌沥青混合料(AC、SMA、OGFC等)及再生沥青混合料,旨在通过测定低温下的拉伸强度、断裂应变等指标,评价材料抵抗拉伸断裂的能力。
标准中,实验目的与路面实际工况紧密关联:冬季路面因温度下降产生收缩应力,若混合料拉伸强度不足或变形能力差,会引发裂缝。直接拉伸实验通过模拟这一“拉伸”状态,直接反映材料的抗裂潜力,与低温弯曲试验(GBT 2651-2008)形成互补——后者侧重弯曲状态,前者更贴近路面收缩时的受力形式。
需注意的是,标准对实验条件的限定严格,如温度波动、拉伸速率等,均需按要求执行,否则结果将失去可比性。
直接拉伸实验的原理与核心指标
实验原理基于沥青混合料的低温力学特性:当温度降至沥青玻璃化转变温度附近时,沥青从黏弹性转为脆性,混合料变形能力骤降。实验通过在恒定低温(如-10℃、-15℃,依地区最低气温选择)下,以恒定速率拉伸试样,记录荷载-位移曲线至断裂,从而获取关键指标。
核心指标有三:一是拉伸强度(σt),即试样能承受的最大拉应力(MPa),反映“强度储备”;二是断裂应变(εt),即断裂时的相对变形量(%),反映“塑性变形能力”——应变越大,越能承受收缩变形;三是劲度模量(St),即拉伸强度与断裂应变的比值(MPa),反映“刚性”——模量过大说明材料太脆,易裂;过小则可能导致高温车辙。
例如,混合料A的σt=2.5MPa、εt=0.8%,混合料B的σt=2.0MPa、εt=1.2%,尽管A强度更高,但B的变形能力更强,综合抗裂性能更优。
试样制备的关键要求
试样质量直接影响结果准确性,标准对制备环节要求严格。首先是成型方式:需用旋转压实仪成型Φ100mm×h63.5mm的圆柱试件(模拟实际路面压实),再切割为Φ100mm×h50mm的试样——切割时两端面平行度误差需≤0.1mm,否则会导致应力集中,试样提前断裂。
其次是养生:成型后需在25℃±2℃环境中养生24小时,让混合料性能稳定;随后放入实验温度的恒温箱中保温≥4小时,确保试样内部温度均匀——若实验温度为-10℃,需保证试样中心温度达到-10℃,避免温度梯度影响结果。
最后是外观检查:试样表面不能有裂缝、离析等缺陷,否则需废弃。若试样存在离析(粗骨料集中),离析部位强度偏低,实验时会在此处断裂,结果无效。
实验设备与参数设定
实验设备包括三部分:一是直接拉伸试验机,需具备位移控制功能(荷载量程≥10kN);二是温度控制箱,能维持实验温度恒定(波动≤±0.5℃);三是传感器,荷载传感器精度≥0.5级,位移传感器精度≥0.01mm,用于记录数据。
参数设定是关键:拉伸速率需严格按标准设定为1mm/min——这一速率模拟路面缓慢收缩过程(如夜间降温),若速率过快,试样来不及变形,断裂应变会偏小;过慢则效率低下。
夹具选择需注意:需用“柔性夹具”(如垫橡胶垫或带螺纹的夹具),避免夹持处应力集中。若用刚性夹具,试样易在夹持处断裂,结果无效。
实验操作的步骤细节
第一步是试样准备:取出恒温后的试样,用游标卡尺测直径和高度(各测3点取平均),计算横截面积;检查两端面平行度,误差超0.1mm需重新切割。
第二步是安装试样:将试样放入温度控制箱的夹具内,调整夹具使试样中心与夹具中心对齐——若不对齐,试样会受偏心力,断裂位置偏移。随后安装位移传感器,确保传感器与试样轴线平行。
第三步是启动实验:确认温度达标后,以1mm/min速率拉伸试样。实验中不得打开恒温箱门,避免温度波动;观察断裂位置,若在试样中间1/3区域(距两端各16.7mm内),结果有效;若在夹持处或边缘,需重新实验。
第四步是结束实验:试样断裂后,保存荷载-位移曲线;取出试样观察断裂面,若断裂面平整,说明混合料均匀;若有粗骨料突出,可能是离析导致。
实验结果的计算与分析要点
结果计算需按标准公式执行:拉伸强度σt=Pmax/A(Pmax为最大荷载,A为横截面积);断裂应变εt=(ΔL/L₀)×100%(ΔL为断裂位移,L₀为试样初始高度);劲度模量St=σt/εt(εt用小数形式)。
分析时需综合三个指标:例如某AC-13混合料的σt=2.2MPa、εt=0.9%、St=2444MPa,若地区最低气温-15℃,根据经验,St在2000-3000MPa、εt>0.8%时,抗裂性能较好。若另一混合料σt=2.5MPa但εt=0.6%、St=4167MPa,尽管强度高,但太脆,易开裂。
此外,荷载-位移曲线形状也能反映性能:上升段平缓说明变形能力好,上升段陡说明刚性大;下降段平缓说明断裂后仍有承载能力,下降段陡则抗裂性差。
实验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常见问题一:试样在夹持处断裂。原因是夹具太硬或中心不对齐。解决方法:换柔性夹具(如带橡胶垫),安装时用水平仪调中心。
常见问题二:结果离散性大(同一批试样偏差超10%)。原因是成型不均匀、温度波动或拉伸速率不稳。解决方法:严格控制成型工艺(如旋转压实50次、温度150-160℃),校准恒温箱温度,检查试验机速率。
常见问题三:曲线无明显峰值。原因是拉伸速率过快或沥青标号太高(低温下偏软)。解决方法:调速率至1mm/min,或选更低标号沥青(如-15℃地区用90号)。
常见问题四:位移传感器数据不准。原因是安装松动或校准过期。解决方法:固定传感器,每半年送计量机构校准。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