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检测实验室在日常运营中需要注意哪些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检验检测单位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检验检测实验室作为为食品、医药、环境等领域提供客观数据的核心机构,其结果准确性直接关联行业决策与公众安全。而以ISO/IEC 17025为框架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实验室日常运营的“底层逻辑”,需渗透至文件、人员、设备、样品等全流程。日常运营中,需重点关注体系文件的动态性、人员能力的持续性、设备设施的有效性、样品的可追溯性、方法的规范性、数据的真实性及不符合工作的纠正,这些环节共同支撑起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体系文件的动态维护
体系文件是实验室运行的“操作指南”,需避免“纸上谈兵”。比如作业指导书(SOP)要具体到可执行——“液相色谱法测饮料中咖啡因”需明确“流动相为甲醇-水(40:60)、流速0.8mL/min、柱温25℃”,而非笼统的“按仪器说明操作”。文件需定期评审,比如每年12月由质量负责人组织技术人员核对“样品制样SOP”,若发现“土壤样品研磨粒度由200目调整为100目”(因客户需求变化),需及时更新文件,并通过内部培训告知所有检测人员,确保执行一致。
文件还需“易获取”。比如将最新版SOP上传至实验室内部OA系统,员工可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查阅,避免因“找不到文件”而用错方法。同时,旧版本文件需回收销毁,比如2023版的“气相色谱仪操作SOP”需从仪器旁的文件夹中移除,替换为2024版,防止误用。
人员能力的持续确认
人员是检测的“执行者”,能力需“从入职到在岗全覆盖”。招聘时需明确资质要求——比如“食品中微生物检测”岗位需“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持有食品检验员证”。新员工入职后,需完成“三级培训”:一级是体系培训(比如《质量手册》中的“客户信息保密规则”),二级是技能培训(比如“无菌操作技术”“菌落计数方法”),三级是实操考核(比如用“大肠杆菌标准菌株”做盲样测试,结果需在“100±10CFU/mL”范围内)。
老员工需定期“充电”。比如当GB 4789.2-2022(食品中菌落总数测定)更新时,需组织“新标准培训”——讲解“培养时间由48小时缩短至24小时”的差异,然后让员工用新标准测“面包中菌落总数”,结果在允许误差内才算通过。此外,实验室需建立“人员授权清单”,比如仅授权“李敏”操作“实时荧光PCR仪”,避免无资质人员接触高精密设备。
设备与设施的有效管控
设备是检测的“工具”,采购时需验证性能。比如新购一台原子吸收光谱仪,到货后需做“标准溶液重复性测试”——连续进样6次5μg/mL的铜标准溶液,相对标准偏差(RSD)需≤1.5%,符合要求才能签收。校准是设备可靠的核心,比如天平需每半年送计量院校准,校准报告需包含“最大允许误差±0.1mg”“不确定度0.05mg”,且需贴“绿色合格标签”,避免误用未校准设备。
日常使用需维护状态。比如液相色谱仪每天开机前要检查“流动相液面是否在刻度线以上”“泵压是否稳定(10-20MPa)”,若泵压突然升至30MPa,需立即停机——可能是色谱柱堵塞,需用甲醇冲洗30分钟。维护记录要详细,比如“2024-06-01 液相色谱仪维护:更换进样针,原因是‘进样量不准确’,更换后进样RSD≤1%”。
设施环境需匹配检测需求。比如PCR实验室需控制“洁净度(万级)”和“温度(20-25℃)”,每天上班前记录“净化空调运行状态”“房间温度22℃”,若温度升至26℃,需打开备用空调,防止PCR反应的特异性受影响。
样品的全流程可追溯
样品是检测的“对象”,需从接收起建立“追溯链”。比如接收客户送的“饮用水样品”时,需核对“样品名称、数量、状态(密封无泄漏)”,然后给样品编唯一号“20240605-001”,并在《样品接收记录》中填写“客户:XX水厂,来源:出厂水,接收时间:2024-06-05 9:30”。
存储需符合要求。比如“需冷藏的牛奶样品”要放在“冰箱1号(4℃±1℃)”,每天上午9点记录冰箱温度,若温度升至5℃,需检查门是否关紧,或转移至备用冰箱。制样过程要规范,比如土壤样品需“自然风干→研磨→过100目筛”,记录“2024-06-06 土壤制样:样品20240605-002,过筛时间30分钟,筛余物<5%”。
样品留存要按规定。比如“食品中重金属检测”的样品需留存“原样品的1/3”,放在“样品柜3层”,保存至“2024-12-05”(6个月),留存记录需写清“样品编号、位置、期限”,方便客户异议时复查。
检测方法的规范应用
方法是检测的“依据”,需优先用标准方法。比如测“食品中氯化钠”需用GB 5009.44-2016(电位滴定法),而非自行研发的“比色法”。若需用非标准方法(比如客户要求的“快速检测法”),需验证有效性——用快速法测“酱油中氯化钠”,同时用标准法对比,结果误差≤5%才能使用。
标准方法更新时需重新确认。比如GB 5009.11-2023(食品中总砷测定)修改了“消解试剂比例”,需做“方法确认”——用新版本测“砷标准物质(GBW08501)”,结果需在“1.0±0.1mg/kg”范围内,确认可行后才能用。
执行方法时需严格按步骤。比如用GB 5009.97-2016测“食品中总汞”,需加“5mL硝酸+2mL过氧化氢”消解,不能因“硝酸不够”减到3mL,否则消解不完全会导致结果偏低。检测记录需注明“方法版本:GB 5009.97-2023”“日期:2024-06-07”,避免用错版本。
数据与记录的真实完整
数据是检测的“结果”,需真实记录原始数据。比如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蔬菜中镉”,需直接写“吸光度0.321,浓度0.15mg/kg”,不能事后补记,还要附仪器打印的“镉光谱图”(标注样品编号和日期)。
数据处理需规范。比如测“水中COD”,平行样结果“25mg/L、27mg/L”,需算“平均值26mg/L”“相对偏差7.7%”(符合GB 11914-89中“≤10%”的要求),计算过程要写在记录里,不能只写结果。
记录审核需层层把关。比如检测人员“王芳”完成记录后,先自查“样品编号、方法版本是否正确”,再交组长“陈强”审核“数据计算、仪器校准状态”,签字通过后才算有效。记录需按“客户→项目→日期”分类保存,比如“2024年6月XX食品公司的重金属记录”放“档案柜2层”,保存5年。
不符合工作的及时纠正
不符合工作是“偏离体系要求的行为”,需及时识别。比如检测时发现“天平(编号TP-001)未按计划校准”(应校准于2024-05-10,实际未校),需立即停测,避免错误结果。
识别后需报告调查。填写《不符合报告》,内容包括“不符合情况:天平未校准,用于2024-06-08的‘面粉水分测定’”“地点:理化室”“责任人:刘阳”,调查原因是“校准计划遗漏,刘阳未查‘设备校准清单’”。
纠正措施需针对性。比如“补充2024年校准计划,将天平校准日期改为每月10日”;组织“校准流程培训”,让刘阳实操“查询校准计划”,合格才算通过。最后验证有效性——检查“天平已校准(2024-06-10)”“刘阳能正确查清单”,确保问题不再发生。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