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罐检测过程中常见不合格项及处理方式介绍
气罐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气罐作为储存压缩气体或液化气体的压力容器,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生产安全与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定期检测是排查隐患的关键环节,但检测中常发现外观损伤、壁厚减薄、焊缝缺陷等不合格项,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泄漏、爆炸等事故。本文聚焦气罐检测中常见不合格项的表现、成因及针对性处理方式,为企业及检测机构提供实操参考。
外观损伤:划痕、凹陷与变形的识别及修复
外观损伤是气罐检测中最易发现的问题,多由搬运碰撞、重物挤压或意外冲击导致,常见表现为罐体表面划痕、局部凹陷或整体变形。划痕分为浅划痕(深度≤0.5mm)和深划痕(深度>0.5mm),浅划痕虽不会立即影响强度,但会破坏防腐层,加速后续腐蚀;深划痕则可能穿透罐体表层,形成应力集中点。
处理浅划痕时,需用细砂纸或角磨机打磨至缺陷边缘平滑,去除氧化层后重新涂刷防腐涂料(如环氧富锌漆),确保涂层厚度符合原设计要求。对于深划痕,需先通过超声波探伤确认未穿透罐体,再采用与母材匹配的焊条进行补焊,补焊区域应比划痕边缘扩大20-30mm,焊后打磨平整并再次探伤,确认无内部缺陷。
凹陷问题需评估变形程度:若凹陷深度≤罐体直径的1%且未损伤焊缝,可通过热矫正或机械顶压恢复原状;若凹陷深度超过直径1%或伴随焊缝开裂,则需对变形区域进行强度校核,若校核不通过应直接报废。整体变形(如罐体椭圆度超标)多因超载或外力撞击导致,此类气罐已失去结构完整性,必须强制报废。
壁厚减薄:腐蚀与磨损导致的厚度不达标问题
壁厚减薄是气罐长期使用后的常见问题,主要由介质腐蚀(如酸性气体对碳钢罐体的腐蚀)、外部环境侵蚀(如潮湿大气对露天罐体的锈蚀)或介质流动磨损(如压缩空气对罐体出口处的冲刷)导致。检测时通过超声波测厚仪测量罐体关键部位(如底部、焊缝附近、介质进出口)的厚度,若实测厚度小于设计厚度的90%(或符合GB150等标准的最低要求),则判定为不合格。
处理局部壁厚减薄时,若减薄区域面积较小(≤0.1m²)且减薄量未超过设计厚度的15%,可采用补焊法:先打磨去除腐蚀层,用与母材同材质的焊条补焊至原厚度,焊后进行磁粉探伤确认无裂纹。若减薄区域较大或减薄量超过15%,需采用挖补法:切割去除减薄区域,更换同材质、同厚度的钢板,焊接后进行射线探伤和压力试验。
对于整体壁厚减薄(如罐体平均厚度小于设计厚度的85%),需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应力分析和疲劳寿命评估。若评估结果显示仍能满足使用要求,可降低工作压力(如将设计压力1.6MPa降至1.2MPa)并标注在罐体明显位置;若评估不通过,则必须报废,不得继续使用。
焊缝缺陷:裂纹、气孔与未熔合的判定及处置
焊缝是气罐的薄弱环节,常见缺陷包括裂纹、气孔、未熔合等。裂纹多由焊接工艺不当(如焊接电流过大、冷却速度过快)、焊材匹配错误或使用中应力集中导致,表现为焊缝表面或内部的线性缺陷;气孔是焊接时熔池中的气体未及时排出形成的圆形空洞,多因焊条受潮、坡口清理不干净所致;未熔合是焊缝金属与母材或焊缝层间未完全熔合的缺陷,通常由焊接速度过快、电弧电压过高引起。
处理裂纹缺陷时,需先沿裂纹方向扩展50mm打磨出V型坡口,彻底清除裂纹及周边氧化层,再用渗透探伤确认裂纹已完全消除。补焊时采用小电流、多层多道焊,控制层间温度(碳钢焊缝层间温度≤200℃),焊后进行超声波探伤或射线探伤,确保无新裂纹产生。若裂纹长度超过焊缝长度的10%或穿透罐体,需切割更换整个焊缝段。
气孔缺陷若单个气孔直径≤2mm且每米焊缝气孔数量≤3个,可采用打磨后补焊的方式处理;若气孔密集(如每米焊缝超过5个)或气孔直径>3mm,则需清除整个缺陷区域的焊缝金属,重新焊接。未熔合缺陷需用角磨机或碳弧气刨清除未熔合部分,露出新鲜金属后重新焊接,焊后必须进行100%探伤,确保熔合良好。
阀门及附件故障:泄漏、卡滞与功能失效的解决
气罐的阀门(如截止阀、球阀)及附件(如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是控制气体进出和监测状态的关键部件,常见故障包括密封泄漏、操作卡滞、功能失效。密封泄漏多因密封件(如橡胶圈、填料)老化、磨损或安装不当导致,表现为阀门填料函或法兰连接处有气体泄漏;操作卡滞通常是因介质中的杂质(如铁锈、粉尘)进入阀门内腔,或阀杆锈蚀所致;功能失效如安全阀起跳压力偏差超过±5%、压力表指针不动、液位计显示不准确等。
处理密封泄漏时,需先关闭气罐进出口阀门,释放罐内压力,然后拆卸阀门密封部件:若密封件老化,更换同规格的耐介质密封件(如丁腈橡胶圈用于石油液化气,氟橡胶圈用于腐蚀性气体);若法兰密封面损坏,用平面磨床修复密封面或更换法兰垫片(如金属缠绕垫片)。安装时需均匀拧紧螺栓,避免偏载。
操作卡滞的阀门需拆卸清洗:将阀门解体后,用煤油或柴油清洗阀体内腔、阀杆和密封面,去除杂质和锈蚀,然后在阀杆上涂抹润滑脂(如二硫化钼润滑脂),重新装配后手动操作阀门,确保开关灵活。若阀杆锈蚀严重或阀体变形,需直接更换阀门。
功能失效的附件需定期校验或更换:安全阀需送具有资质的检验机构校验,确保起跳压力和回座压力符合设计要求(如设计压力1.6MPa的安全阀,起跳压力应为1.6-1.76MPa);压力表需每半年校验一次,若指针卡滞或误差超过允许范围,更换新表;液位计若显示不准确,需检查浮球或传感器是否损坏,损坏的话更换相应部件。
内部腐蚀:介质反应与积水导致的内壁损伤处理
内部腐蚀是气罐隐形的“杀手”,多由介质与罐体材质反应(如硫化氢对碳钢的腐蚀)、罐内积水(如液化石油气中的水分形成电化学腐蚀)或介质残留(如甲醇气罐内的残液腐蚀)导致。检测时通过内窥镜观察内壁,常见表现为点蚀(直径1-5mm的凹坑)、溃疡腐蚀(大面积凹陷并伴随锈层)或晶间腐蚀(沿晶粒边界的腐蚀)。
处理内部腐蚀时,首先需清空罐内介质,用惰性气体(如氮气)置换罐内空气,确保氧含量≤2%(防止动火作业爆炸)。然后用高压水冲洗内壁,去除腐蚀产物和残留介质,再用钢丝刷或喷砂处理,露出新鲜金属表面。
对于点蚀或轻度溃疡腐蚀,可采用刷涂或喷涂防腐涂层的方式:选择与介质兼容的涂层(如环氧酚醛漆用于酸性介质,聚四氟乙烯涂层用于强腐蚀介质),涂层厚度需达到0.3-0.5mm,涂敷后进行固化处理(如室温固化24小时或高温固化12小时)。对于严重的溃疡腐蚀或晶间腐蚀,需切割去除腐蚀区域,更换耐腐蚀材质的钢板(如不锈钢、钛合金),焊接后进行渗透探伤和压力试验。
预防内部腐蚀的关键是改进储存条件:如在液化石油气罐内添加脱水剂,去除水分;对酸性气体罐采用内涂层或衬里(如橡胶衬里、玻璃钢衬里);定期排放罐底积水(每3个月一次),避免积水堆积。
压力试验不达标:耐压性能不足的原因与整改
压力试验是验证气罐耐压性能的最后环节,常见的试验方法为水压试验(适用于大多数气罐)和气压试验(适用于不宜用水的气罐,如低温气罐)。试验不达标主要表现为焊缝泄漏、罐体变形或压力下降过快,原因包括制造时的焊缝缺陷(如未熔合、气孔)、使用中的壁厚减薄或腐蚀、试验过程中水温过低(导致罐体脆性增加)。
处理水压试验泄漏时,需先降低试验压力至零,排放罐内水,然后查找泄漏点:若泄漏点在焊缝处,打磨去除缺陷后补焊,补焊后重新进行水压试验;若泄漏点在罐体母材,需评估泄漏区域的壁厚,若壁厚足够,补焊后探伤;若壁厚不足,更换母材。
罐体变形问题多因试验压力超过设计压力或罐体壁厚不足导致,若变形量较小(≤罐体直径的0.5%),可通过泄压后自然恢复;若变形量较大,需切割变形区域,更换同材质钢板,焊接后重新试验。压力下降过快通常是因试验装置密封不良(如阀门泄漏、管道接头松动),需检查试验装置的密封情况,更换密封件或拧紧接头后重新试验。
进行压力试验时需注意:水压试验的水温应≥5℃(防止罐体脆裂),试验压力应为设计压力的1.25倍(当设计温度高于试验温度时,需考虑温度修正);保压时间应≥30分钟,保压期间需检查罐体表面有无泄漏、变形或异常声响。气压试验的危险性较高,需在空旷区域进行,试验压力应为设计压力的1.15倍,保压时间≥10分钟,并用肥皂水检查泄漏点。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