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管道探测中超声波检测方法的操作规范要点
超声波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排水管道是城市基础设施的“血管”,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水环境安全与城市运转。超声波检测作为非破坏性检测(NDT)的重要手段,通过发射、接收声波信号分析管道壁厚、缺陷(如腐蚀、裂纹、孔洞)等参数,具有操作简便、精度高、不损伤管道的优势。然而,超声波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高度依赖规范操作——从前期准备到数据采集的每一步偏差,都可能导致缺陷漏判或误判。因此,明确排水管道探测中超声波检测的操作规范要点,是保障检测有效性、支撑管道修复与运维决策的核心前提。
前期准备的规范要点
前期准备是超声波检测的基础,需围绕“资料收集-现场勘察-设备检查”形成闭环。资料收集应涵盖三类内容:一是管道基础资料,包括工程竣工验收报告(管径、壁厚、材质、接口形式)、地下管线综合图(避免检测时破坏周边燃气、电力管线);二是运行维护记录,重点关注历史缺陷位置、修复方式及最近一次检测报告;三是标准规范,需提前熟悉GB 50268-200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 210-2014《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等要求。
现场勘察需解决“能不能测、怎么测”的问题:用管线探测仪探明检测区域内的地下管线分布,标记地面障碍物(如树木、电线杆、井盖);测量地面平整度,若地面起伏较大,需提前搭建临时平台(如脚手架、钢板)保证探头与管道垂直接触;对于埋地管道,需确认覆土厚度(用洛阳铲或钻孔机验证),判断是否需要破除表层混凝土或沥青。
设备检查要细到每一个部件:探头需检查保护膜是否破损(破损会导致声波衰减)、晶片是否开裂(用手轻按晶片,无松动或异响为合格);主机要测试显示屏亮度、按键灵敏度及电池电量(备用电池需充满电,电量≥80%);线缆需检查外层绝缘皮是否有刮痕、接头是否牢固(若线缆断裂,需更换同型号屏蔽线缆)。
设备校准的规范要点
设备校准是确保检测精度的关键,需遵循“试块匹配-步骤合规-记录可追溯”原则。试块选择要与被测管道材质一致:检测碳钢管道用CSK-ⅠA标准试块,检测聚乙烯(PE)管道用GB/T 18476-2019规定的塑料试块,检测混凝土管道用C30以上强度的混凝土试块;试块表面需打磨平整(粗糙度Ra≤3.2μm),无锈蚀、裂纹等缺陷。
校准步骤分三步:首先是零点校准——将探头涂满耦合剂,垂直放在试块的平整面,调整主机“零点”旋钮,使第一次底面反射波峰对准时间轴的“0”刻度(确保声程计算准确);其次是声速校准——用试块的已知厚度(如20mm)计算声速(声速=2×厚度/时间),将结果输入主机;最后是灵敏度校准——将探头移至试块的人工缺陷处(如φ2mm平底孔),调整“增益”旋钮使缺陷波峰达到显示屏满屏的80%,记录此时的增益值(后续检测需保持该增益不变)。
校准记录需包含“5W1H”信息:Who(校准人员)、When(校准时间)、What(试块编号、设备编号)、Where(校准地点)、Why(校准原因,如首次使用、设备维修后)、How(校准结果,合格/不合格)。校准不合格的设备需立即停用,送厂家维修或更换。
现场操作的流程规范
现场操作需按“测点定位-探头放置-角度调整”顺序执行,每一步都要符合精度要求。测点定位要“准”:用GPS或全站仪标记测点坐标(误差≤5cm),并在地面用喷漆或粉笔标注;测点间隔根据管径确定——管径≤1000mm时,间隔≤500mm;管径>1000mm时,间隔≤1000mm;在焊缝、接口、变径、历史缺陷处需增加测点(每处增加2-3个测点)。
探头放置要“稳”:将探头中心对准测点,用手或专用夹具(如磁吸夹具、真空吸盘)固定,压力适中(约5-10N,相当于轻压探头)——压力过小会导致耦合不良,信号弱;压力过大会使探头偏移,声程误差增大。对于曲面管道(如管径≤300mm的铸铁管),需选用小尺寸探头(直径10-20mm),并用耦合剂填充探头与管道之间的间隙。
角度调整要“对”:直管段检测用0°垂直入射探头(声波垂直管道表面,检测壁厚减薄);焊缝检测用45°或60°斜探头(声波倾斜入射,检测焊缝内部裂纹);弯头或曲率较大的管道用双晶探头(两个晶片分别发射和接收声波,减少曲面反射干扰)。调整角度时,需观察主机显示屏上的反射波——当底面反射波峰最高、最清晰时,角度为最佳。
耦合剂的使用规范
耦合剂的作用是消除探头与管道表面的空气间隙,减少声波衰减,其选择与使用直接影响检测效果。耦合剂选择需匹配管道材质:金属管道(碳钢、铸铁)用甘油或机油(声学阻抗与金属接近,耦合效果好);塑料管道(PE、PVC)用专用水性耦合剂(无腐蚀性,不会溶解塑料);混凝土管道用水泥浆或混凝土专用耦合剂(填充混凝土表面的孔隙,提高耦合度)。禁止使用水作为耦合剂(水易蒸发,耦合效果不稳定,且会导致金属管道生锈)。
涂抹方法要“匀”:用毛刷或棉签将耦合剂均匀涂抹在探头的整个接触面,厚度约0.5-1mm——涂抹过多会产生气泡(气泡会反射声波,导致杂波);涂抹过少会导致耦合不良(信号弱或无信号)。如果管道表面有油污或积水,需先用干净的布擦干,再涂抹耦合剂(油污会隔离耦合剂,积水会稀释耦合剂)。
清理工作要“及时”:检测结束后,用纸巾或干布擦去探头表面的耦合剂(避免耦合剂凝固在探头上,影响下次使用);对于金属管道,需用防锈油擦拭检测区域(防止耦合剂残留导致锈蚀);对于塑料或混凝土管道,用清水冲洗即可(避免化学清洁剂腐蚀管道)。
数据采集的规范要求
数据采集需遵循“参数设置-信号识别-重复验证”原则,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参数设置要“合理”:采样频率需≥2倍探头频率(如5MHz探头,采样频率≥10MHz)——采样频率过低会丢失缺陷信号的细节;增益值需与校准值一致(不能随意调整,否则会导致缺陷幅度判断错误);声速值需与校准试块的声速一致(若管道材质有变化,需重新校准声速)。
信号识别要“准”:正常信号是管道底面的反射波(位置固定,幅度稳定,通常是显示屏上的第一个高波峰);缺陷信号是在底面反射波之前出现的波峰(位置对应缺陷深度,幅度高于杂波,且连续出现);杂波是由管道表面不平整、耦合剂气泡、电磁干扰引起的(位置不固定,幅度低,可通过重新涂抹耦合剂或移动探头排除)。例如,检测铸铁管时,若在底面反射波前出现连续的高波峰,说明管道存在腐蚀坑(深度=声速×缺陷波时间/2)。
重复验证要“严”:对于可疑信号(如幅度不稳定、位置不固定的波峰),需进行三次重复测量——第一次保持探头位置不变,重新涂抹耦合剂;第二次调整探头压力(增加或减少5N);第三次更换同型号探头。若三次测量的信号一致,则判定为缺陷;若信号消失,则为杂波。
干扰因素的排除规范
干扰因素会导致信号失真,需提前预防或现场排除。电磁干扰是最常见的干扰:检测现场需远离高压线路(≥10m)、变压器(≥5m)、电焊机等设备(这些设备会产生强电磁场,干扰声波信号);使用屏蔽线缆连接探头与主机(屏蔽层需接地,接地电阻≤4Ω);主机需放在绝缘垫上(避免与地面直接接触,减少电磁传导)。
机械振动干扰需“防”:避免在车辆通行频繁的主干道、施工工地附近检测(车辆振动会导致探头移位,信号波动);若必须检测,需设置警示标志(如锥形桶、警戒线),暂停车辆通行,或用减震垫(如橡胶垫)将探头固定在管道上(减震垫厚度≥5mm,减少振动传递)。
表面状况干扰需“清”:检测前需清理管道表面的铁锈、油污、水泥残渣(用砂纸打磨或钢丝刷擦拭),使表面粗糙度Ra≤6.3μm;对于凹凸不平的表面(如混凝土管道的蜂窝麻面),需用耦合剂填充凹陷处(填充厚度与凸起处齐平),确保探头与管道表面完全接触。
安全操作的核心要点
安全是检测工作的底线,需覆盖“用电-高空-地下”三类场景。用电安全要“细”:设备电源线需选用三芯绝缘线(接地芯线需连接主机接地端子);避免在雨天或潮湿环境中使用带电设备(湿手不要触摸电源开关);使用电池供电时,需选用符合设备要求的直流电池(如12V锂电池),不要混合使用新旧电池(新旧电池电压不同,会导致主机损坏)。
高空作业要“防”:检测架空管道(高度≥2m)时,需搭建符合安全要求的脚手架(横杆间距≤1.5m,立杆间距≤2m),或使用升降平台(平台护栏高度≥1.2m);作业人员需系安全带(安全带要挂在高于腰部的牢固处,如脚手架横杆),并穿防滑鞋(避免滑倒)。
地下空间安全要“严”:进入检查井(深度≥1.5m)检测时,需先打开井盖通风15-30分钟(排出井内的有害气体,如甲烷、硫化氢);用气体检测仪检测井内气体浓度——甲烷≤5%(爆炸下限)、一氧化碳≤30mg/m³(允许接触限值)、硫化氢≤10mg/m³(允许接触限值);合格后,作业人员需系安全绳(安全绳另一端由地面人员握住),并携带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实时监测气体浓度);若检测过程中气体浓度超标,需立即撤离。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