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索的拉拔试验过程中荷载不稳定现象处理措施
拉拔试验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锚索拉拔试验是验证岩土工程锚固体系可靠性的核心环节,其结果直接关系到边坡、基坑等工程的安全稳定性。然而试验中常出现荷载不稳定现象——如荷载骤降、持续波动或无法维持设计荷载,这类问题不仅会导致试验数据失效,还可能掩盖锚固体缺陷,给工程留下安全隐患。本文结合试验实践与规范要求,针对荷载不稳定的常见成因,梳理具体、可操作的处理措施,为试验人员解决此类问题提供参考。
荷载不稳定的常见表现与识别要点
荷载不稳定并非抽象概念,需通过具体现象判断:一是荷载骤降,即加载过程中荷载突然下降超过设计荷载的10%,且无法恢复;二是荷载波动,荷载值在短时间内反复上下变化,波动幅度超过5%;三是荷载持续衰减,达到某一级荷载后,无需继续加载,荷载自行持续下降。这些现象需与正常的“蠕变”区分——正常蠕变是荷载稳定下位移缓慢增加,而荷载不稳定是荷载本身的异常变化。试验中需通过自动化采集系统实时监测,一旦出现上述情况,立即暂停试验,进入原因排查流程。
锚固体缺陷引发的荷载不稳定及处理
锚固体是锚索与地层之间的“粘结纽带”,其缺陷(如注浆不密实、蜂窝状结构、界面脱粘)是荷载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当加载时,缺陷处的应力集中会破坏粘结面,导致荷载骤降。处理前需先定位缺陷:用钻芯法取出锚固体试样,观察内部密实度;或用声波透射法检测,通过波速变化判断缺陷位置和范围。
针对注浆不密实的缺陷,可采用高压补浆法处理:在原注浆管或新增的补浆孔中注入微膨胀水泥浆(水灰比0.4-0.5,膨胀率1%-2%),注浆压力控制在1.5-2.0MPa,确保浆液填充到空隙中。补浆完成后需养护7天以上,待水泥浆强度达到设计值的80%,再进行二次拉拔试验。若锚固体与地层界面脱粘,需增加锚索长度或采用“二次注浆工艺”——第一次注浆形成初级锚固体,待其初凝后,用更高压力注入浆液,扩展锚固体直径,增强界面粘结力。
试验设备故障导致的荷载波动及解决
设备问题易被忽视,但却是荷载波动的常见诱因。千斤顶密封件老化漏油会导致压力无法保持,压力传感器精度不足会传递错误荷载信号,油泵压力不稳定会造成加载忽快忽慢。试验前需对设备进行“三步检查”:第一步,千斤顶空载运行5-10次,观察是否有漏油现象,若有则更换密封件;第二步,用标准测力仪校准压力传感器,确保精度达到0.5级(符合《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 50266要求);第三步,测试油泵的稳压性能,若压力波动超过±1%,需加装稳压装置或更换油泵。
若试验中发现荷载突然波动,首先检查千斤顶与锚索的连接是否松动——锚头夹片未夹紧会导致荷载传递失效,需重新安装夹片并预紧;若油泵压力显示异常,立即关闭电源,检查油管是否堵塞,清理后重新试验。
加载操作不规范引发的荷载异常及纠正
操作不规范会人为制造荷载不稳定:比如加载速率过快,锚固体来不及传递应力,导致局部破坏;加载分级过大,无法观察荷载变化的细节;持荷时间不足,未等到荷载稳定就进入下一级。处理这类问题的核心是“严格遵循规范”。
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拉拔试验的加载速率应控制在1-2kN/s(或设计荷载的1%/min),每级加载量为设计荷载的10%-15%。每级加载后需持荷5-10分钟,观察荷载和位移是否稳定——若位移增量小于0.1mm/min,且荷载无下降,方可继续加载。若因加载过快导致荷载骤降,需立即停止加载,保持当前荷载10分钟,若荷载恢复稳定,可继续按规范速率加载;若无法恢复,需卸载至0,检查锚固体是否损坏。
地层环境因素的影响及应对
地下水、松软地层或高含水量土层会降低锚固体的粘结强度,导致荷载不稳定。比如地下水浸泡会使水泥浆强度下降,松软地层会产生“蠕变”,即荷载稳定但位移持续增加,最终导致荷载衰减。
处理地下水问题需提前做好降水:试验区域采用轻型井点或管井降水,将地下水位降至锚固体底部以下1m,保持试验过程中地层干燥。对于松软地层(如淤泥质土、粉质黏土),需延长持荷时间至15-20分钟,观察位移变化——若位移增量超过0.5mm/min,说明地层蠕变明显,需调整锚索设计参数(如增加锚索长度、采用全长粘结型锚索),或在试验前进行“预加载”:先施加设计荷载的30%,持荷1小时,消除地层的初始蠕变,再进行正式试验。
试验过程中的实时监测与应急处置
实时监测是及时发现和处理荷载不稳定的关键。试验中需同时监测三个参数:荷载(通过压力传感器)、位移(通过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锚头状态(肉眼观察是否松动)。采用自动化采集系统,每10秒记录一次数据,若发现荷载下降超过5%,立即触发警报。
应急处置需“快速定位、精准处理”:若荷载骤降伴随锚头松动,说明夹片失效,需停止加载,重新安装夹片并施加预紧力;若荷载下降且位移急剧增加,说明锚固体断裂,需卸载至0,钻芯检查断裂位置,重新施工锚索;若荷载波动但位移稳定,可能是传感器故障,需更换传感器并重新校准。
前期准备对避免荷载不稳定的作用
很多荷载不稳定问题可通过前期准备规避。试验前需收集详细的地质资料,了解地层的承载力、含水量、透水性,据此设计锚索长度、直径和注浆参数(如对于砂层,采用花管注浆,增加浆液扩散范围)。注浆配合比需通过试验室试验确定——水泥选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添加减水剂(掺量0.5%-1%)提高流动性,添加膨胀剂(掺量3%-5%)确保密实度。
试验人员需提前培训,熟悉设备操作和规范要求,避免“凭经验加载”。比如新手常犯的“加载过快”问题,可通过在油泵上安装流量控制阀解决,将加载速率固定在规范范围内。此外,试验前需清理锚头周围的杂物,确保千斤顶与锚索同轴,避免偏心加载导致的荷载不均。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