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螺栓性能试验中抗拉强度测试的详细操作流程
抗拉强度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连接螺栓是机械结构中传递载荷、保障部件连接可靠性的核心部件,其抗拉强度直接决定了结构的承载极限,关乎设备运行安全。抗拉强度测试作为评估螺栓力学性能的关键试验,需严格遵循标准化操作流程,确保结果准确可靠。本文将从试样准备、设备检查、安装对中、加载控制到数据处理,详细拆解连接螺栓抗拉强度测试的每一步操作细节,为试验人员提供实操指南。
试样的选取与预处理
连接螺栓抗拉强度测试的第一步是选取符合标准要求的试样。需按照GB/T 3098.1等相关标准,从同一批次、同一规格的螺栓中随机抽取至少3个试样,确保试样具有代表性。避免选取表面有裂纹、毛刺、凹坑或锈蚀严重的螺栓,这类缺陷会引入应力集中,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的真实性。
接下来进行尺寸测量。使用精度0.01mm的千分尺,在螺栓杆部的中部、靠近头部、靠近尾部三个位置各测量一次公称直径d,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原始直径——这是计算横截面积的关键参数。同时用钢直尺测量螺栓的原始长度L0,记录每个试样的尺寸数据,确保后续计算的准确性。
表面清理也不可忽视。用120目细砂纸轻轻打磨螺栓表面的氧化皮或浮锈,再用无水乙醇棉球擦拭表面的油污和灰尘,确保试样表面清洁、干燥。注意打磨力度要轻,避免破坏螺栓的原始尺寸或表面光洁度——过度打磨可能导致杆部直径变小,使计算出的抗拉强度偏高。
若试样为带螺纹的螺栓,需额外检查螺纹完整性。用对应的螺纹规验证螺纹牙型和尺寸是否符合标准,避免因螺纹损伤(如滑牙、缺牙)导致测试时应力集中在螺纹区域,造成非杆部断裂,影响结果判定。
试验设备的检查与校准
抗拉强度测试需使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如液压式或电子式),首先要确认试验机的量程匹配。根据螺栓的预期抗拉强度(如8.8级螺栓抗拉强度≥800MPa),计算最大力值Fb=σb×S0(S0为原始横截面积),选择量程为最大力值1.5-2倍的试验机——量程过小会导致力值超出线性范围,过大则会降低测量精度。
接下来检查设备校准状态。确认力值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的校准证书在有效期内(通常校准周期为1年)。若超过有效期,需联系计量机构重新校准。可通过施加标准砝码验证:例如用10kN标准砝码加载,观察试验机显示值与标准值的偏差,偏差需≤1%,否则需调整传感器参数。
夹具选择要匹配螺栓形状。对于六角头螺栓,优先选用楔形夹具——其齿面能有效卡紧螺栓头部,避免打滑;对于圆柱头或盘头螺栓,可选用平板夹具,增加接触面积。夹具的齿面需保持锋利,若有磨损(如齿尖变圆),需及时更换,否则会因夹持力不足导致试样滑移。
最后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启动试验机,让活塞上下移动2-3次,观察液压系统是否泄漏、电动系统是否有异响。若液压油不足,需补充同型号液压油;若电动系统有卡顿,需检查传动皮带的松紧度或电机轴承的润滑情况。
试样的安装与对中调整
安装前先调整上下夹具间距:将螺栓放入夹具,确保头部和尾部完全贴合夹具齿面,无悬空或歪斜——若螺栓头部只接触夹具的一部分,加载时会产生偏载,导致断裂位置异常。
对中调整是关键环节。用百分表固定在试验机机架上,测头轻轻接触螺栓杆部侧面(避开螺纹区域),缓慢移动活塞,观察百分表读数变化。若螺栓每移动100mm,百分表读数变化超过0.02mm,说明对中不良——需调整上夹具的水平位置或下夹具的垂直度,直到偏差≤2%(符合GB/T 228.1的要求)。
拧紧夹具时需用力矩扳手。根据螺栓尺寸选择对应力矩:例如M10螺栓的拧紧力矩约15-20N·m,M12螺栓约30-40N·m——过度拧紧会导致螺栓头部变形,过松则会在加载时滑移。拧紧后用手轻轻拉动螺栓,确认无松动。
安装完成后再次检查:观察螺栓是否处于竖直状态,夹具是否与螺栓完全接触。若发现螺栓弯曲,需重新选取试样;若夹具接触不良,需调整夹具位置。
预加载操作的实施
预加载的目的是消除试样与夹具的间隙、试样的初始弯曲,确保正式加载时力的均匀传递。预加载力一般取预期断裂力的5%-10%——例如预期断裂力为10kN的螺栓,预加载力为500-1000N。
预加载时采用缓慢速率:选择位移控制模式,速率≤1mm/min,避免冲击载荷。当力值达到预加载力时,保持10-30秒,让试样充分变形以消除间隙。随后缓慢卸载至零,观察力值显示是否回到原点——若有残留力值,说明夹具或试样卡滞,需重新安装。
预加载后需再次检查对中。若百分表读数变化增大,说明试样在预加载时发生了偏移,需重新调整夹具。预加载操作可重复1-2次,直到试样状态稳定。
注意:预加载力不能超过螺栓的弹性极限(通常为抗拉强度的50%)。例如8.8级螺栓弹性极限约400MPa,若预加载力导致应力超过400MPa,会使试样产生永久变形,影响后续测试结果。
正式加载与过程控制
正式加载前设置参数:根据螺栓材料特性选择加载模式——塑性材料(如低碳钢螺栓)用位移控制,速率0.5-2mm/min;脆性材料(如高强度合金钢螺栓)用力控制,速率5-10MPa/s(按GB/T 228.1要求)。
启动加载后,全程观察力-位移曲线。弹性阶段曲线呈线性(斜率为弹性模量),屈服阶段出现平台或拐点(螺栓开始塑性变形),强化阶段力值继续上升至峰值(最大力Fb,此时螺栓承载能力达到极限)。当力值达到峰值后,继续加载至试样断裂——此时力值会突然下降,需立即停止试验机,避免设备受冲击。
加载过程中需注意安全:试验机周围设置防护网,避免断裂碎片飞溅;操作人员站在侧面安全区域,不要用手接触试样或夹具。若发现试样异常(如突然弯曲),需立即停止加载,排查原因。
同时记录关键数据:实时记录力值和位移,特别是屈服力(若有)、峰值力、断裂时的位移——这些数据将用于后续曲线分析和结果计算。
断裂后的试样检查
试样断裂后,取出螺栓首先观察断裂位置。正常断裂应发生在杆部(远离夹具和螺纹的区域)——因为杆部是螺栓的最小截面,应力最集中。若断裂在头部(夹具接触处),说明夹持不当;若断裂在螺纹区域,说明螺纹有缺陷——这类试样的结果无效,需重新测试。
接下来测量断后伸长率(辅助指标)。若试样上划有标距线(如L0=50mm),用钢直尺测量断裂后标距两端的距离L1,计算δ=(L1-L0)/L0×100%——断后伸长率反映螺栓的塑性,一般8.8级螺栓δ≥12%。
检查断裂面形貌:韧性断裂的断裂面呈暗灰色,有明显韧窝(微观下为凹坑),说明断裂前有较大塑性变形;脆性断裂的断裂面呈亮灰色,有解理面或河流花样,说明塑性差。若断裂面有夹杂、气孔等缺陷,需记录缺陷位置和大小——这些是导致抗拉强度降低的常见原因。
数据的记录与计算
测试完成后,整理原始数据:包括试样编号、螺栓规格(d、L0)、试验日期、试验机型号、加载速率、预加载力、最大力Fb、断裂位置、δ等。数据需真实准确,不得篡改——可整理成表格,便于追溯。
抗拉强度计算按公式σb=Fb/S0,其中S0=πd²/4(d为原始直径平均值)。例如:d=10mm,S0≈78.54mm²;Fb=62832N,则σb=62832/78.54≈800MPa,符合8.8级螺栓要求。
计算时保留3-4位有效数字(如800MPa、845MPa)。若多个试样结果差异较大(如偏差超过5%),需分析原因:是否试样选取不均、设备未校准或加载速率错误——必要时重新测试。
测试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
试样打滑:原因是夹具齿面磨损或螺栓头部光滑。解决方法:更换新夹具,或在螺栓头部垫一层细砂纸(增加摩擦力);若仍打滑,需换用带齿的楔形夹具。
对中不良:表现为断裂在夹具附近或力值曲线波动大。解决方法:用百分表重新调整对中,确保螺栓轴线与加载轴线重合;若夹具本身偏差,需维修夹具。
力值波动:原因是液压系统有空气或传感器松动。解决方法:打开液压系统排气阀排空气;重新固定传感器并校准。
抗拉强度偏低:检查试样材质(是否用错材料)、尺寸(是否直径测量偏小)、设备(是否未校准)——若材质不符,需更换试样;若设备未校准,校准后重测。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