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固件抗剪切强度测试的加载方式与设备选型要点
紧固件抗剪切强度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紧固件是机械、建筑、航空等领域连接结构的“筋骨”,其抗剪切强度直接决定连接部位可靠性——当紧固件受横向载荷时,剪切失效是最常见破坏形式。准确评估这一性能,核心在于选择合理加载方式(模拟实际工况力传递路径)与适配测试设备(保证载荷施加准确性)。本文聚焦这两个关键环节,拆解加载方式特点与适用场景,梳理设备选型核心要点,为测试方案设计提供实用参考。
紧固件抗剪切强度测试的基础逻辑
抗剪切强度测试本质是模拟紧固件受“横向剪切力”的状态——平行于横截面的力超过材料剪切极限时,紧固件沿横截面断裂。比如螺栓连接钢结构梁,梁受横向载荷时,螺栓会受到上下板相对剪切力,测试就是还原这种“被两个面反向拽”的受力。
测试核心要求是“纯剪切”:需避免弯曲、拉伸等附加应力干扰。弯曲会使横截面应力分布不均(边缘应力大、中心小),导致结果低于实际;拉伸会叠加拉应力,使破坏形式变成“拉剪复合”,无法准确反映剪切性能。
因此,加载方式设计要围绕“消除附加应力”展开,设备需保证载荷方向、大小、分布符合预期——这是测试结果有效的前提。
单剪加载:简单工况下的经典方式
单剪加载是“两板一钉”结构:紧固件穿过两个叠合钢板,一块板固定,另一块施加平行于轴线的横向力,形成一个剪切面(两板接触面)。比如家电外壳自攻螺丝连接薄钢板,实际受力就是单剪状态。
适用场景集中在“薄板、低强度紧固件”:薄板厚度小,两板间隙小,紧固件弯曲变形小,附加应力可忽略。比如家具木螺丝连接木板,单剪测试能准确反映剪切性能。
操作关键是“保证加载方向垂直”:若力有倾斜,会使紧固件弯曲,结果偏差。通常用“导向套”解决——限制径向位移,确保力完全平行于横截面。比如测试M6自攻螺丝时,导向套内径比螺丝大0.1mm,既允许轴向位移,又限制径向偏移。
单剪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便捷,但缺点明显:紧固件过长或板过厚时,弯曲应力增大,准确性下降。因此更适合“小规格、低强度”紧固件。
双剪加载:接近实际工况的精准方式
双剪加载是“三板一钉”结构:三个板叠合,紧固件穿过中间板与两侧板,中间板施加拉力,两侧板固定,形成两个剪切面(中间板与两侧板接触面)。比如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厚钢板,实际受力是两个剪切面同时承力,双剪测试更贴合真实状态。
适用场景是“厚板、高强度紧固件”:三板结构能减少弯曲变形——中间板拉力通过两个剪切面传递到两侧板,紧固件轴线保持直线,附加弯曲应力几乎消除。比如桥梁支座M20高强度螺栓(10.9级),双剪是常用测试方式。
操作要点是“保证板平行度”:若三板不平行,两个剪切面载荷会不均(比如一侧承60%力、另一侧40%),导致一侧先断裂,结果无法反映真实强度。解决方法是用“定位销”固定板位,确保间隙不超0.1mm,载荷均匀分布。
双剪优点是结果接近实际工况、准确性高,是高强度紧固件测试“金标准”。比如GB/T 3098.18(紧固件剪切强度试验方法)明确规定,高强度螺栓优先采用双剪方式。
复合剪加载:复杂工况的模拟手段
复合剪加载是“剪切+其他应力”组合,比如剪切加拉伸、剪切加扭转。针对“复杂工况紧固件”——比如航空航天螺栓,飞机机翼连接螺栓飞行中不仅受横向剪切力,还受机身拉伸力(机翼抬起时)或发动机扭转力(螺旋桨转动时)。
适用场景集中在“高端装备领域”:航空、航天、赛车等,这些领域紧固件需承受多向载荷,纯剪切测试无法反映实际破坏形式。比如飞机起落架螺栓着陆时受剪切力(地面冲击)和拉伸力(起落架拉力),复合剪能模拟“拉剪复合”工况。
操作要点是“多轴载荷精确控制”:需多轴加载系统(如电液伺服试验机),能同时施加剪切力与拉伸力,并实时监测比例。比如测试航空螺栓时,要求剪切力与拉伸力比值3:1,系统需通过传感器反馈调整载荷,保证误差不超±2%。
复合剪优点是模拟真实复杂工况,为高端产品设计提供可靠数据,但设备成本高、操作复杂,仅专业实验室或高端企业采用。
负载能力:匹配紧固件强度与工况
设备负载能力指最大施加力,选择时需“匹配预期剪切强度”。计算方式:剪切力=剪切面积×剪切强度(材料许用或极限值)。比如M12的10.9级螺栓,剪切面积π×(12/2)²=113.1mm²,极限剪切强度约800MPa,剪切力约90kN,设备最大负载需选100kN以上——留10%余量避免过载。
需区分“静态”与“动态”负载:静态测试是缓慢加力至断裂(如建筑螺栓),动态测试是循环加力(如汽车底盘螺栓疲劳测试)。动态测试需设备有“循环加载能力”(如电液伺服试验机),能模拟10万次以上循环,静态试验机(如液压万能机)无法满足。
还要考虑“过载保护”:设备需自动停机,当载荷超设定值(如110%最大负载)时停止加载,避免设备损坏或碎片飞溅。比如测试M20高强度螺栓,断裂力可能达500kN以上,过载保护能有效防安全事故。
精度控制:保障数据可靠性的核心
精度包括“力值”与“位移”精度,直接影响结果准确性。力值精度指显示力与实际力的偏差,如±0.5%FS(满量程0.5%),90kN负载偏差不超450N,保证剪切强度计算误差可控。
位移精度指施加位移与实际位移的偏差,如±0.01mm。双剪测试中,位移精度至关重要——若中间板位移偏差大,两个剪切面载荷不均,导致一侧先断,结果失准。比如中间板位移需控在0.1mm内,±0.01mm精度的设备才能满足。
传感器选择影响精度:应变式传感器精度高于液压式(应变式±0.1%FS,液压式±0.5%FS),适合高精度测试;压电式传感器响应快,适合动态测试(如循环加载)。比如航空复合剪测试,用应变式测剪切力、压电式测拉伸力。
夹具设计:贴合加载方式的关键
夹具是设备与试样的“桥梁”,需“匹配加载方式”:单剪夹具需固定座与活动座,固定一块板、活动座带动另一块板加力;双剪夹具需三个夹板,中间板连拉力装置、两侧板固定,保证载荷均匀;复合剪夹具需多轴连接装置,能同时加剪切力与其他力。
夹具材料需“比紧固件硬”:比如测试高强度螺栓(HRC35-40),夹具要用合金钢(HRC50以上),避免变形影响载荷传递。若用普通钢(HRC20-25),测试时夹具会被挤压变形,导致载荷不均、结果偏差。
夹具“可调节性”重要:需适应不同规格紧固件(如M6到M20),通过调整夹板间距、导向套内径匹配试样。比如双剪夹具夹板间距可通过螺栓调至10-50mm,覆盖不同厚度钢板。
此外,夹具“重复性”要高:同一规格试样用同一夹具测试,结果偏差需小于±1%。比如测试10个M12螺栓,剪切强度最大值与最小值差要小于8MPa(800MPa的1%),保证数据一致性。
系统兼容性:满足多标准与数据需求
设备需“兼容不同测试标准”:不同行业有不同标准(如GB/T 3098.18、ISO 14589、ASTM F606),对加载方式、夹具尺寸、步骤有要求,设备夹具与控制系统需能调整满足。比如GB/T 3098.18要求双剪夹板厚度是螺栓直径1.5倍,设备需能更换不同厚度夹板。
需“连接数据采集系统”:测试中要实时记录力-位移曲线,分析剪切屈服点(塑性变形开始的力)、极限剪切强度(最大力)、断裂位移(断裂时位移)等参数。比如用软件导出曲线为Excel文件,方便后续分析与报告。
设备“可扩展性”也重要:现在需单剪、双剪测试,未来可能需复合剪,设备要能通过加模块(如多轴加载模块)扩展功能,避免重复投资。比如电液伺服试验机加扭转模块,可实现剪切加扭转测试。
安全防护:避免风险的必要措施
剪切测试中,紧固件断裂会产生“高速碎片”——比如高强度螺栓断裂时,碎片速度可达10m/s以上,易伤人。设备需有“防护装置”:透明有机玻璃罩(挡碎片且不影响观察)或金属防护栏(强度更高,适合大负载)。
“过载保护”是安全要点:设备实时监测载荷,超设定值(如110%最大负载)时自动停机卸载。比如液压万能机通过压力传感器实现,液压超限时电磁阀关闭、停止供油。
“试样固定”需牢固:夹具要固定试样,避免测试中脱落。比如单剪夹具固定座用螺栓拧紧,活动座用液压/电动装置锁定,确保试样不松动。
最后,“操作培训”不可少:操作人员需熟悉设备使用与安全规程,比如测试前检查防护装置是否关闭,加载时远离设备。企业需定期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操作。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