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表面处理后附着力百格测试的常见失效情况分析
百格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金属表面处理后的附着力是衡量涂层防护与装饰性能的核心指标,而百格测试因操作简便、结果直观,成为行业内评估附着力的主流方法。然而实际测试中,常出现涂层大片脱落、边缘起翘、底层剥离等失效情况,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产品耐候性与使用寿命,还可能引发后续腐蚀、掉漆等质量隐患。深入分析失效成因,对优化表面处理工艺、提升涂层可靠性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大片涂层脱落:前处理不彻底的典型表现
大片涂层脱落是百格测试中最直观的失效类型——划格区域内超过50%的涂层与金属基底完全分离,甚至连带未划格区域脱落。其核心原因是前处理不彻底,残留的油污、氧化层或锈蚀形成“隔离层”。比如冷轧钢件冲压后残留的冲压油,若仅用清水冲洗而未碱洗或有机溶剂除油,油膜会阻断涂层与基底的物理吸附;铝及铝合金表面的自然氧化膜结构疏松,若未通过酸洗或阳极氧化去除,涂层仅能附着在氧化膜表面,外力作用下便会随氧化膜整片脱落。
另一种常见情况是前处理后水洗不彻底:磷化液中的磷酸盐残留会在金属表面形成结晶,破坏涂层连续性,导致结合力下降。曾遇到某家电企业的冷轧钢外壳,因磷化后水洗时间缩短1分钟,残留的磷酸盐结晶使涂层与基底间形成“薄弱层”,百格测试时涂层像撕墙纸般整片脱落。
边缘起翘:界面结合力薄弱的信号
边缘起翘表现为划格线边缘涂层向上翘起,胶带粘贴后部分边缘涂层被粘下。这种失效多源于“应力集中区”的界面结合力薄弱——金属件的边缘、棱角或孔位,前处理时因角度问题,碱洗或磷化液难以充分渗透,导致表面活性不足。比如钣金折弯处,若前处理时未对内角进行二次擦拭,磷化膜厚度仅为正常区域的1/3,涂层固化后无法抵消内应力,便会在边缘起翘。
涂层厚度不均也是诱因:喷涂时边缘因“边缘效应”易形成薄涂层,薄涂层内应力更大,若结合力不足以抵消内应力,就会起翘。比如静电喷涂某五金件时,边缘电场强度高导致漆粉堆积,但固化时边缘温度低5℃,涂层固化不完全,内应力无法释放,测试时边缘明显起翘。
此外,基底表面过于光滑(如抛光不锈钢)会减弱物理锚定作用,边缘因缺乏“锚点”更易起翘。若未通过喷砂增加粗糙度(Ra从0.8μm提升至3.2μm),边缘起翘率会从5%升至30%。
底层剥离:涂层体系层间附着力不足
底层剥离指涂层从基底或底漆层分离,但涂层本身完整,常见于多层体系(底漆+面漆)。核心原因是层间附着力不足——底漆未完全固化就喷面漆,底漆溶剂挥发到面漆中形成“弱界面层”,比如环氧底漆固化2小时的工艺,若1小时就喷面漆,面漆与底漆的层间附着力会下降40%,百格测试时面漆会完整剥离。
涂层配套性差也会引发剥离:环氧底漆搭配丙烯酸面漆时,若未涂中间层,环氧的极性与丙烯酸的非极性差异会导致层间结合力下降;底漆固化剂用量不足(比如少加10%),会使底漆未完全交联,表面残留的羟基无法与面漆形成化学结合,同样会剥离。
湿碰湿工艺控制不当也是诱因:若底漆喷涂后超过3小时再喷面漆(标准间隔2小时),底漆表面已形成致密膜层,面漆无法渗透,层间附着力会骤降。某汽车零部件厂曾因湿碰湿间隔时间延长,导致500件产品出现底层剥离,返工成本达2万元。
粉化掉渣:固化不完全或老化的结果
粉化掉渣表现为胶带粘贴后涂层表面出现粉末状脱落,主要与固化程度或老化有关。比如粉末涂层固化温度不足(环氧粉末要求180℃,若仅160℃),树脂未完全交联,分子间作用力弱,外力下易破碎成粉;固化时间不足(比如少10分钟),涂层内部仍有未反应的单体,同样会粉化。
涂层老化也是重要原因:户外聚酯涂层长期暴露在紫外线、雨水下,树脂会光氧化降解,分子链断裂,强度和附着力下降,表面逐渐粉化。某户外灯具厂的聚酯涂层,使用1年后表面粉化,百格测试时胶带粘下大量白粉,甚至手指擦拭也掉渣。
颜料比例不当也会导致粉化:若颜料体积浓度(PVC)超过临界值(约25%),树脂无法完全包裹颜料颗粒,涂层连续性破坏,颜料易脱落。比如丙烯酸涂层中PVC达30%,粉化率会从10%升至50%。
附着力不均:表面处理一致性差的体现
附着力不均表现为部分格子涂层脱落、部分完整,无规律可循,源于表面处理一致性差。比如喷砂时喷嘴移动速度不均,导致部分区域粗糙度大(Ra=3.2μm)、部分小(Ra=1.6μm),粗糙度大的区域锚定效果好,附着力强,小的区域则弱,测试时易脱落。
磷化处理不均也是诱因:磷化槽液浓度分布不均,或工件停留时间不足,导致部分区域磷化膜厚度不足(<1μm)或结晶粗大,无法提供足够结合力。某农机厂的铸铁件,因磷化槽搅拌不充分,槽液底部浓度高、顶部低,顶部工件的磷化膜厚度仅0.5μm,对应区域涂层附着力差,测试时脱落。
金属材质不均也会引发不均:铸铁中的石墨分布不均,石墨区域的磷化膜难以形成,导致涂层在石墨富集区附着力差。曾遇到某铸铁件,石墨富集区的涂层在百格测试时全部脱落,而其他区域保持完整。
局部脱落:表面污染或异物介入的影响
局部脱落表现为个别格子或小点脱落,面积小于10%,多由表面污染或异物引起。比如前处理后工件被手直接接触,汗液中的盐分和油脂会污染表面,形成局部隔离层;喷涂时空气中的灰尘、纤维落在未固化涂层上,会阻断涂层与基底结合——某电子厂的静电喷涂件,因空气过滤棉未及时更换,灰尘导致局部脱落率达8%。
金属表面的划痕或凹坑也会导致局部脱落:搬运时的划痕处,前处理液无法充分覆盖,磷化膜不完整,涂层在划痕处附着力差。比如某家具五金件,搬运时被划伤,划痕处的涂层在百格测试时全部脱落,其他区域无问题。
胶带残留:操作不当的误判风险
胶带残留指测试后胶带表面残留部分涂层,但实际结合力良好,易被误判为失效。主要原因是操作不当——胶带粘贴时未用橡皮擦充分按压,接触不紧密;撕胶带时角度超过180度或速度过慢,导致胶带与涂层黏连。比如某实验室曾用慢撕(3秒)替代快撕(<1秒),导致50%的试样出现胶带残留,误判为附着力不足。
胶带选择不当也会引发残留:使用粘性过强的工业胶带(粘性>15N/25mm),即使涂层附着力良好,也会被强行粘下。标准测试应使用GB/T 9286-1998要求的压敏胶带(粘性10±1N/25mm),若用强力胶带,测试结果会偏严,甚至出现虚假失效。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