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服务热线: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第三方检测流程及注意事项说明

三方检测机构-李工 2021-10-11

环境噪声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是城市环境管理的核心关注点之一,其达标情况直接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安宁与企业环保合规性。第三方检测作为独立于施工方与监管方的技术环节,凭借客观性与专业性,成为验证噪声排放是否符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关键依据。本文聚焦建筑施工场界噪声第三方检测的全流程操作与实操注意事项,为检测机构、施工企业及监管部门提供可落地的操作指南。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检测前的资料收集是基础。检测机构需向施工方索要施工许可证、场界平面图(标注围墙、出入口、主要施工机械位置)、周边敏感点清单(包括居民楼、学校、医院等的距离与方位)。这些资料能帮助明确检测范围,避免因场界界定不清导致的布点偏差——比如某工地因扩建调整了围墙位置,若未更新平面图,原方案中的测点可能落在新围墙内,导致数据无效。

检测方案制定需严格遵循标准。方案应明确检测依据(GB12523-2011)、布点原则(场界外1米、高1.2米)、检测时段(昼间6:00-22:00、夜间22:00-6:00)、仪器型号(需具备A计权和慢响应功能的声级计)及质量控制措施。例如,对于周长超过200米的场界,方案需明确每50米设置一个测点,确保覆盖所有边界;若场界相邻两侧均有敏感点,需在两侧分别布点。

仪器校准是数据有效性的前提。检测前需用经计量检定合格的标准声源(如94dB或114dB的标准声源)对声级计进行校准,记录校准值(偏差需≤±0.5dB)。若校准不合格,需更换仪器或维修后重新校准——曾有检测机构因未校准仪器,导致某测点数据比实际值高8dB,最终被监管部门判定报告无效。

与施工方的沟通不可忽视。需提前确认检测时段的施工状态——要求施工方保持正常作业(如土石方阶段开启挖掘机、推土机,结构阶段开启混凝土振捣棒),避免因停工或减少机械使用导致噪声值偏低。同时,需告知施工方检测期间不得刻意降低施工强度,比如不得临时关闭高噪声设备,确保结果反映真实排放情况。

现场检测的实施步骤

现场踏勘是调整方案的关键。到达工地后,需核对场界平面图与实际情况,确认围墙位置、施工机械分布及敏感点距离。若发现场界有新增围墙或敏感点距离缩短,需及时调整布点位置——例如,某工地原平面图中标注北侧围墙外10米是空地,但实际已建起临时板房,需将北侧测点向板房方向移动1米,确保测量的是板房处的噪声影响。

布点操作需严格符合标准。每个测点需设置在场界外1米、距离地面1.2米以上的位置,且与其他测点的距离≥5米。对于不规则场界(如L形),需在转角处增设测点,确保覆盖所有噪声排放面。布点完成后,需用GPS记录每个测点的坐标(如北纬30°15′、东经120°10′),便于后续复测时对比数据。

仪器设置需规范。将声级计固定在三脚架上,麦克风朝向施工场地(与地面平行或向上倾斜15°),设置为“A计权”(模拟人耳对中高频噪声的感知)、“慢响应”(适用于连续稳定的施工噪声)。若检测夜间噪声,需开启声级计的“背光模式”,避免环境光不足导致读数错误,但需注意背光不要直射麦克风。

数据采集需连续完整。每个测点需连续监测20分钟,每隔5秒读取一次瞬时声级(共240个数据),随后计算等效连续A声级(Leq)——即20分钟内所有瞬时声级的能量平均值。采集过程中,需实时记录施工机械的运行状态,比如“测点2在第5-10分钟有挖掘机作业,第15-20分钟有推土机作业”,便于后续分析噪声源贡献。

异常情况需及时记录。若检测过程中出现突发噪声(如过路卡车鸣笛、工人大声喧哗),需记录发生时间、持续时长及瞬时声级。若突发噪声导致某1分钟内的等效声级超过正常水平10dB以上,需对该时段数据进行标注——例如,“第8分钟出现持续30秒的卡车鸣笛,瞬时声级90dB,该分钟Leq为78dB(正常为70dB)”,后续分析时需判断是否剔除该分钟数据。

检测后的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制

数据审核是第一步。需核对原始数据的完整性——每个测点的20分钟数据是否齐全,校准记录、现场踏勘记录是否与数据对应。若发现某测点数据缺失(如仅采集15分钟),需重新检测该测点,不可用其他时段数据填补;若发现某数据明显异常(如瞬时声级突然跳到120dB),需核对现场记录,确认是否为突发噪声,若为仪器故障则需重新检测。

背景噪声修正需准确。检测前需测量背景噪声(即施工停止时的环境噪声,连续监测10分钟计算Leq)。若背景噪声比施工噪声低10dB以上,无需修正;若低3-10dB,需将施工噪声值减去3dB;若低于3dB,说明背景噪声对检测结果影响过大,需重新选择检测时段(如更换至施工强度更高的上午时段)。例如,施工噪声Leq为70dB,背景噪声为65dB,修正后为67dB,符合昼间标准。

结果计算需遵循标准。根据GB12523-2011,昼间等效声级不得超过70dB(A),夜间不得超过55dB(A)。计算时需将每个测点的Leq与标准值对比,若某测点超过标准,需在报告中明确标注超标值及原因——例如,“测点3昼间Leq为75dB(A),超标5dB,主要因挖掘机作业时距离测点仅5米”。

报告编制需完整规范。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委托方信息(施工企业名称、联系人及电话)、检测机构信息(名称、CMA资质编号、地址)、检测日期与时段(如2024年5月10日9:00-11:00)、依据标准(GB12523-2011)、场界布点图(标注测点坐标、敏感点位置及施工机械分布)、原始数据表格(含每个测点的20分钟瞬时声级)、背景噪声测量记录、结果计算过程、结论(如“本次检测的5个测点中,4个达标,1个超标”)。报告末尾需加盖检测机构的CMA印章与骑缝章,检测人员与审核人员需签名并标注职称(如“检测员:张三,工程师;审核:李四,高级工程师”)。

布点的科学性要求

布点需覆盖所有场界面。对于矩形场界,需在四个边各设置至少一个测点;对于周长超过200米的场界,需每50米设置一个测点(如周长300米需设置6个测点),确保无遗漏区域。若场界某一侧有多个高噪声设备(如两台挖掘机、一台推土机),需在该侧增加1-2个测点,避免噪声叠加导致的测量偏差。

敏感点方向需增设测点。若场界周边50米内有居民楼、学校等敏感点,需在敏感点窗外1米处增设测点(高度与窗户齐平,通常为1.5-2米),测量噪声对敏感点的实际影响。例如,某工地北侧10米处有居民楼,需在北侧场界外1米设置测点1(测量场界噪声),同时在居民楼3楼窗外1米设置测点2(测量敏感点噪声),分别评估场界排放与敏感点接收的噪声水平。

需规避障碍物干扰。布点时需远离围墙转角、物料堆、脚手架等障碍物——这些物体可能反射或遮挡噪声,导致测量值偏离真实值。例如,若某测点旁边有2米高的物料堆,需将测点向场界外移动2米,确保麦克风与障碍物的距离≥1米;若测点前方有茂密的树木,需将测点向旁边移动,避免树叶吸收噪声导致值偏低。

布点需标记清晰。每个测点需用喷漆(如红色喷漆画直径10厘米的圆圈)或标志牌(写有“测点1”“20240510”)标记位置,检测完成后用手机拍照留存(照片需包含测点、场界围墙、施工机械及敏感点)。若后续需复测(如监管部门要求验证整改效果),可根据标记快速找到原测点,确保数据的可比性。

检测时段的合规性把控

需严格区分昼夜时段。根据GB12523-2011,昼间为6:00-22:00,夜间为22:00-6:00。检测时需核对北京时间(可通过手机GPS校准时间),避免因钟表误差导致时段错误——例如,若检测开始时间为21:50,需明确为昼间检测;若22:00后开始,则为夜间检测,需适用更严格的55dB标准。

需匹配施工阶段。不同施工阶段的噪声源不同:土石方阶段主要噪声源为挖掘机、推土机(噪声级75-85dB);结构阶段为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棒(70-80dB);装修阶段为电锯、电锤(80-90dB)。检测时段需选择施工强度最高的时段——比如土石方阶段选择上午9:00-11:00(此时机械全面作业),装修阶段选择下午2:00-4:00(此时电锯使用频繁),确保结果反映最大噪声排放。

夜间检测需核查许可。若需进行夜间检测(如施工方申请了夜间浇筑混凝土),需要求施工方提供《夜间施工许可证》(由生态环境部门颁发,注明施工时段、内容及噪声控制措施)。若未取得许可,即使夜间检测结果达标,施工方仍需承担“未批先建”的违法责任;若取得许可,需在报告中注明许可证编号(如“苏环夜许〔2024〕第012号”)与有效期(如“2024年5月10日-5月15日”)。

需避免停工时段检测。若检测时施工方因材料短缺、机械故障或工人休息停工,需立即停止检测,重新约定时间。停工时的噪声值远低于正常作业水平(如仅为40-50dB),此时检测的结果无法反映真实排放,将被监管部门认定为无效——曾有施工企业为“达标”故意在检测时停工,最终因第三方机构记录了停工情况,被处以5万元罚款。

仪器操作的规范性细节

仪器需定期检定。声级计需每年送计量检定机构(如当地计量测试研究院)检定,取得检定证书(有效期1年)。检测时需随身携带检定证书复印件,便于监管部门核查——若仪器超过检定有效期(如检定日期为2023年4月,检测日期为2024年5月),检测数据将被视为无效,报告无法作为合规依据。

校准流程需完整。检测前与检测后均需用标准声源校准——检测前校准确保仪器初始状态正常,检测后校准验证仪器在检测过程中未发生漂移。例如,检测前校准值为94.2dB,检测后校准值为94.5dB,偏差≤±0.5dB,说明仪器状态稳定;若检测后校准值为96.0dB,偏差超过0.5dB,需重新检测所有测点。

安装需避免振动。声级计需固定在三脚架上,三脚架需放置在坚实地面(如水泥地、沥青路),避免放置在松软土壤、物料堆或塑料布上——振动会导致声级计内部传感器误读,产生“假阳性”数据(如实际噪声70dB,测量值为75dB)。若现场无合适地面,需在三脚架底部垫一块20×20厘米的钢板,减少振动传递。

操作需避免人为干扰。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需站在声级计后方1米以外,不得说话、咳嗽或在麦克风前走动——人体活动会产生气流噪声,影响测量结果。若需调整仪器设置(如切换测点),需先暂停数据采集,调整完成后重新校准并开始采集;若需记录数据,需使用纸笔或静音手机,避免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

干扰因素的识别与排除

需准确测量背景噪声。检测前需要求施工方停止所有作业(包括机械运行、工人活动),测量背景噪声(连续监测10分钟,计算Leq)。若背景噪声中包含交通噪声(如周边道路的汽车声),需记录交通流量(如每分钟10辆小型车、2辆卡车),便于后续分析时判断其对施工噪声的贡献——例如,背景噪声Leq为60dB,其中交通噪声贡献55dB,施工噪声需修正后再评估。

需处理突发噪声。若检测过程中出现突发噪声(如远处的鞭炮声、工地内的卡车鸣笛、隔壁工地的打桩机作业),需立即记录时间、持续时长及瞬时声级。若突发噪声持续时间超过1分钟,或导致瞬时声级超过正常水平20dB以上,需剔除该时段数据,重新采集20分钟数据——例如,检测至第10分钟时出现持续2分钟的鞭炮声(瞬时声级100dB),需从第12分钟开始重新采集20分钟数据,确保结果不受突发噪声影响。

需规避天气影响。大风(风速>5m/s)会导致麦克风产生风噪声(类似“呼呼”声),降雨会打湿麦克风膜片,影响灵敏度。检测前需查看天气预报(可通过“中国天气网”查询),若遇大风(风力≥3级)或降雨,需暂停检测,选择晴朗、风速≤3m/s的时段进行。若检测过程中突然下雨,需立即用专用防雨罩覆盖声级计(避免雨水直接接触麦克风),停止采集并记录情况,待雨停后重新校准并检测。

需排除电磁干扰。若检测现场有大型变压器、电焊机、对讲机等电磁设备,需将声级计远离这些设备(距离≥5米),避免电磁辐射影响仪器内部电路,导致读数波动。例如,某工地西侧有一台电焊机(工作时产生强电磁辐射),需将西侧测点向东移动5米,远离电磁干扰源;若检测人员使用对讲机,需在远离声级计的位置通话(距离≥10米),避免对讲机的电磁信号干扰仪器。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