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件连接部位剪切力试验的检测规范与步骤
剪切力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建筑构件连接部位(如钢筋焊接接头、钢结构螺栓节点、预制构件灌浆套筒)是结构受力传递的“关键枢纽”,其剪切性能直接影响整体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剪切力试验作为定量评估连接可靠性的核心技术手段,其结果的准确性高度依赖规范的执行与步骤的严谨性。本文结合《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等现行规范,从试验准备、试样制备、设备校准、加载操作到数据处理,系统拆解建筑构件连接部位剪切力试验的全流程要点,为工程检测提供可操作的技术指引。
检测前的基础准备与资料核查
试验前需全面核查工程资料,这是确保试验针对性的前提。首先要梳理设计文件,明确连接部位的设计参数:如剪切力设计值、连接方式(焊接/螺栓/灌浆)、材料型号(钢筋级别、钢材牌号、灌浆料强度等级),例如某框架梁钢筋搭接焊接头的设计剪切力为60kN,需以此为基准确定试验荷载范围。其次要收集材料质量证明文件,包括钢筋出厂合格证、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报告、钢结构材质单,确认材料性能符合设计要求——若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值的80%,需延期试验直至强度满足。
接下来要确定试验依据的规范体系:混凝土结构连接参考GB/T 50152-2012,钢筋焊接接头参考JGJ 18-2012,钢结构螺栓连接参考GB 50017-2017,预制套筒灌浆连接参考JGJ 355-2015,避免跨规范误用。同时要检查试验环境:混凝土试样需在20±5℃、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中放置24小时以上;钢结构试样需避免潮湿锈蚀,环境温度控制在10~35℃。最后要制定试验方案,明确试样数量、加载方式、数据记录项,报监理单位审批后实施。
试验试样的制备与选取规范
试样的代表性直接决定试验结果的有效性。优先从实际工程中截取试样——例如从预制墙板的灌浆套筒连接部位截取100mm×100mm×300mm的试件,确保包含完整的套筒与钢筋连接段;若无法现场截取,需制作模拟试样,模拟试样的材料、工艺、尺寸需与实际一致:如钢筋焊接接头的模拟试样,钢筋需采用与工程相同的HRB400级,焊缝长度、厚度与现场一致,避免因工艺差异导致结果偏差。
试样尺寸需符合规范要求:钢筋搭接焊接头的剪切试样长度应为钢筋直径的12~15倍(如φ20钢筋的试样长度为240~300mm),宽度为钢筋直径的4~5倍,防止试验时出现弯曲破坏;混凝土构件连接的剪切试样,其剪切面面积需与实际工程一致,厚度为构件保护层厚度加2倍钢筋直径(如保护层厚度20mm、钢筋φ16,试样厚度为52mm)。
试样数量需满足统计要求:同一批次连接部位应选取3个平行试样,若试验结果的变异系数(标准差/平均值)大于10%,需增加至6个试样重新试验。每个试样需标记清晰:编号、连接方式、材料批次(如“HJ-01 钢筋焊接 HRB400-202305”),避免混淆。试样预处理也不可忽视:混凝土试样需在标准养护室(20±2℃、相对湿度≥95%)养护28天;钢结构试样需用砂纸去除表面锈蚀、用丙酮清洗油污,保证试验时的接触面积。
试验设备的选型与校准要求
试验机的选型需匹配试验荷载:量程应覆盖预计极限荷载的1.5~5倍,例如某螺栓连接的预计极限剪切力为120kN,应选择量程为180~600kN的液压伺服试验机,确保力值测量精度(误差≤±1%)。夹具是试验的“核心辅助”,需根据剪切类型设计:单剪试验采用“单边夹持”夹具,双剪试验采用“对称夹持”夹具,夹具材质需为调质处理的45号钢(硬度HRC30~35),接触面粗糙度≤Ra3.2,避免刮伤试样或产生附加弯矩。
设备校准是试验准确性的保障:试验机的力值传感器需每年送计量机构校准,出具校准证书;夹具的同轴度需每半年检查一次——将百分表固定在夹具上,旋转夹具时百分表的跳动量≤0.05mm,确保荷载沿剪切面垂直作用。辅助设备如位移计(测量剪切位移)、应变片(测量连接部位应变)也需校准:位移计误差≤±0.01mm,应变片误差≤±0.5%。试验前需检查设备状态:试验机液压系统无泄漏、电气系统正常,夹具螺栓紧固,避免试验中出现故障。
试验加载制度与操作步骤
加载过程需严格遵循规范的加载制度。首先进行预加载:预荷载为设计剪切力的10%~15%(如设计值60kN,预荷载6~9kN),保持5~10秒,目的是检查试样安装是否正确(如是否居中、夹具是否夹持牢固)、设备是否正常(如力值显示是否稳定)。预加载无异常后,开始正式加载。
正式加载的速度需根据连接类型调整:混凝土构件连接采用“位移控制”,加载速度0.1~0.5mm/min,便于观察裂缝发展;钢结构螺栓连接采用“力控制”,加载速度1~2kN/s,保证试验效率;钢筋焊接接头采用“混合控制”,弹性阶段用力控制(1kN/s),屈服阶段用位移控制(0.2mm/min)。加载过程中需全程观察试样状态:混凝土试样注意是否出现剪切裂缝(裂缝沿45°方向发展为典型剪切破坏),钢结构试样注意焊缝是否出现裂纹(用放大镜观察),螺栓是否出现滑移(用游标卡尺测量螺栓位移)。
破坏判定的标准是:当试样出现明显破坏特征——如混凝土裂缝贯通、焊缝开裂长度超过焊缝长度的1/3、螺栓剪断或孔壁压溃,或荷载下降至极限荷载的80%以下时,立即停止加载。停止加载后缓慢卸载(卸载速度为加载速度的2倍),避免试样突然弹出造成安全事故。
试验数据的记录与整理规范
原始记录需全面、真实、可追溯,内容包括:试验日期、试验人员(签字)、试样编号、材料性能(混凝土强度、钢筋抗拉强度、钢材屈服强度)、设备编号(试验机、夹具)、环境条件(温度、湿度)、预荷载值、正式加载的力值-位移数据(每5kN或每0.1mm记录一次)、破坏荷载(最大力值)、破坏形态(文字描述+照片)。原始记录需用钢笔或电子表格填写,不得涂改——若有错误,需用斜线划改并签字确认(如“预荷载7kN”改为“预荷载8kN”,旁边签试验人员姓名)。
数据整理需突出关键信息:将力值-位移数据绘制成曲线,标出三个关键荷载点——开裂荷载(曲线第一次出现拐点,对应混凝土裂缝或焊缝裂纹出现)、屈服荷载(曲线出现平台,对应钢筋或螺栓屈服)、极限荷载(曲线最高点,对应试样破坏)。计算平行试样的平均值(如3个试样的极限荷载为85kN、88kN、90kN,平均值为87.7kN)、标准差(2.1kN)、变异系数(2.4%),变异系数≤10%则结果有效。
破坏形态的记录需详细:混凝土连接部位的剪切破坏(裂缝沿剪切面贯通,无明显弯曲变形)、钢筋焊接接头的剪断破坏(断口平整,位于焊缝以外的钢筋部位)、螺栓连接的承压破坏(孔壁压溃,螺栓未剪断)——这些形态是判定连接性能的重要依据,需用高清照片记录(照片需标注试样编号、拍摄时间)。
试验结果的判定依据与合格标准
不同连接类型的合格标准不同,需严格对照规范判定。混凝土结构连接部位:根据GB/T 50152-2012,极限剪切力需≥设计剪切力的1.1倍,且破坏形态为剪切破坏(而非混凝土弯曲破坏或钢筋拉断)——例如设计剪切力60kN,极限剪切力需≥66kN,且裂缝沿剪切面发展,方为合格。
钢筋焊接接头:根据JGJ 18-2012,钢筋搭接焊接头的极限剪切力需≥0.5×f_stk×A_s(f_stk为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A_s为钢筋截面面积)——如HRB400级φ20钢筋,f_stk=400MPa,A_s=314mm²,极限剪切力需≥0.5×400×314=62.8kN,且断口位于焊缝以外的钢筋部位(避免焊缝质量问题导致的断口)。
钢结构螺栓连接:根据GB 50017-2017,单个普通螺栓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为n_v×(πd²/4)×f_v^b(n_v为受剪面数量,d为螺栓直径,f_v^b为螺栓抗剪强度设计值)——如M20螺栓(d=20mm),n_v=2,f_v^b=140MPa,设计值为2×(3.14×20²/4)×140=87.92kN,试验极限剪切力需≥87.92kN,且破坏形态为螺栓剪断或孔壁压溃(而非螺栓滑移)。
预制构件灌浆套筒连接:根据JGJ 355-2015,合格判定的核心是“钢筋屈服,套筒与灌浆层完好”——试验破坏时,钢筋应出现明显屈服(力值平台),套筒无裂纹、无变形,灌浆层无脱落、无开裂;若套筒出现裂纹或灌浆层脱落,即使力值满足要求,也视为不合格,需排查灌浆料配合比或灌浆工艺问题。
试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人员资质是基础:试验人员需持有《建筑材料试验工》中级及以上证书,或《结构试验工程师》资格证,具备至少1年的结构试验经验——操作前需熟悉设备说明书与试验规范,避免因操作失误(如加载速度过快)导致结果偏小。
试样安装需精准:试样安装时需用水平尺校准,确保荷载作用线与剪切面垂直——双剪试验的两个剪切面需对齐,间距误差≤0.5mm,避免偏心荷载产生附加弯矩(附加弯矩会使试验结果偏大10%~20%)。
环境控制需严格:混凝土试样试验前需在试验室环境(20±5℃、RH≥50%)放置24小时,使试样温度与环境一致;钢结构试样需避免在雨天或潮湿环境中试验,防止锈蚀影响力学性能。
安全防护需到位:试验区域需设置1.2m高的防护网,试验人员需站在防护网外操作;加载过程中不得离开岗位,若发现设备异常(如液压油泄漏、力值骤变),需立即按下紧急停机按钮,待设备停稳后检查故障。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