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耐压试验变压器在使用过程中的温升检测项目解析
温升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高压耐压试验变压器是电力设备绝缘性能检测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状态直接决定试验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温升作为反映设备内部损耗(如绕组电阻损耗、铁芯铁损)与散热能力平衡的关键指标,若超过限值会加速绝缘老化、降低设备寿命,甚至引发短路、烧毁等严重故障。因此,使用过程中对温升的精准检测是保障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本文将围绕高压耐压试验变压器温升检测的具体项目展开解析,重点说明各项目的检测逻辑、操作要点及判断依据。
绕组温升检测:核心损耗的直接反映
绕组是高压耐压试验变压器的主要损耗部件,其电阻损耗(I²R)是温升的主要来源。绕组温升检测的核心是捕捉绕组的“热点温度”——通常位于绕组的最上层(油浸式)或最内层(干式),这些位置散热条件最差,温度最高。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两种:一是电阻法,利用金属导体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公式为R_t = R_0(1+αt),其中R_t为热态电阻,R_0为冷态电阻,α为电阻温度系数,t为温升)。操作时需在试验前测量绕组的冷态电阻(通常为环境温度下的电阻值),试验过程中或试验结束后立即测量热态电阻,通过公式计算得出温升。二是预埋热电偶法,在绕组制造时将热电偶埋入热点位置,试验时直接读取温度数据。
检测中需注意:电阻法需等绕组温度稳定后测量,避免试验电流波动导致电阻值偏差;预埋热电偶需确保与绕组导体良好接触,防止因接触不良造成测量误差。此外,根据GB 1094.2《电力变压器 第2部分:液浸式变压器的温升》要求,绕组平均温升限值通常为65K(A级绝缘),热点温升需控制在78K以内。
实际操作中,若绕组温升超过限值,需检查试验电流是否超过额定值、冷却系统是否正常运行,或绕组是否存在匝间短路等故障——匝间短路会导致局部电流增大,损耗增加,温升异常升高。
铁芯温升检测:铁损引发的温度异常
铁芯的损耗主要来自涡流损耗与磁滞损耗,尤其是空载试验时,铁损占总损耗的比例较高,因此铁芯温升检测是空载试验中的重点项目。铁芯温升过高会导致铁芯硅钢片间的绝缘漆老化,甚至引发铁芯叠片短路,进一步增加损耗,形成恶性循环。
检测位置需聚焦铁芯的关键部位:一是铁芯夹件(固定硅钢片的金属部件),其与硅钢片接触紧密,温度能反映铁芯整体发热情况;二是硅钢片的接缝处或磁通集中区域(如铁芯柱与铁轭的连接处),这些位置易产生局部涡流,导致温度升高。
检测方法以粘贴式热电偶与红外热像仪为主。粘贴式热电偶需直接贴在铁芯表面,并用导热胶固定,避免空气间隙影响热传导;红外热像仪则可非接触式扫描铁芯表面,快速找出温度异常点。需注意的是,红外热像仪检测时要校正环境温度,避免背景辐射(如周围设备的热量)干扰测量结果。
铁芯温升的正常范围通常低于绕组温升(约为50K-60K),若发现铁芯局部温度超过70K,需检查铁芯是否存在多点接地(多点接地会形成涡流回路,增加损耗)、硅钢片绝缘是否损坏,或励磁电压是否超过额定值。
绝缘结构温升检测:绝缘寿命的关键指标
绝缘结构是高压耐压试验变压器的“生命线”,其温度耐受能力直接决定设备寿命——例如A级绝缘材料(如浸渍纸)的极限工作温度为105℃,超过该温度会加速绝缘老化,缩短使用寿命。因此,绝缘结构温升检测的核心是确保绝缘材料的温度不超过其允许限值。
检测位置需覆盖主要绝缘部位:油浸式变压器中,需检测绕组与铁芯之间的绝缘层温度(通过预埋热电偶或油色谱分析间接判断)及绝缘油的上层油温(上层油温是热油的最高温度点,能反映绝缘油的受热情况);干式变压器中,需检测绕组表面的绝缘包裹层温度(如环氧树脂绝缘层)。
油浸式变压器的上层油温检测通常采用插入式油温计,安装在油箱顶部的出油口处,需确保油温计的感温头完全浸入油中;干式变压器的绝缘层温度检测则用红外热像仪,重点测量绕组端部的绝缘层——此处散热条件差,易形成热点。
检测中需注意:绝缘油的温升限值通常为55K(上层油温与环境温度的差值),若超过该值,需检查冷却系统是否正常(如油循环泵是否启动)或绝缘油是否老化(老化油的导热能力下降,会导致温升升高);干式变压器的绝缘层温度需控制在90℃以内(A级绝缘),若超过需降低试验负荷或加强通风。
冷却系统温升检测:散热能力的验证
冷却系统的作用是将设备内部的热量传递到外界,其效率直接影响温升控制效果。高压耐压试验变压器的冷却方式主要有自然冷却(AN)、强迫风冷(AF)、强迫油循环风冷(OFAF)等,不同冷却方式的温升检测项目有所差异。
自然冷却系统的检测重点是环境通风条件:需测量设备周围的空气温度(如距设备1m处的环境温度)及设备表面的散热温度,确保空气能自由流动,带走设备表面的热量。强迫风冷系统需检测风扇的进出口温度(进风口温度为环境温度,出风口温度为热风温度,两者差值反映风扇的散热效率)及风扇电机的表面温度(电机温度过高会导致风扇停转,丧失散热能力)。
强迫油循环系统的检测项目包括:油循环泵的进出口油温(进油温度为油箱底部的冷油温度,出油温度为绕组附近的热油温度,差值通常为10K-15K)、油泵电机的温度(电机温度需控制在70℃以内)及冷却器的散热效率(如冷却器的进出口水温或风温差值)。
检测中需注意:冷却系统的启动阈值需符合设计要求——例如油浸式变压器的风扇通常在油温达到60℃时自动启动,此时需测量启动后15分钟内的油温变化,若油温未下降或继续上升,说明冷却系统存在故障(如风扇叶片损坏、油泵流量不足)。
油箱及外壳温升检测:外部散热的辅助判断
油箱(油浸式)或外壳(干式)是设备的外部结构,也是散热的重要载体——油箱的侧壁通过对流和辐射将内部热量传递到空气中,外壳则通过风冷或自然冷却散热。因此,油箱及外壳的温升检测能辅助判断内部散热情况。
检测位置需覆盖油箱或外壳的全部表面:一是侧壁的中部(此处对应绕组的位置,温度能反映绕组的发热情况),二是顶部(油浸式变压器的顶部是热油聚集区,温度较高),三是底部(底部温度较低,若底部温度异常升高,可能是冷却系统故障导致热油无法循环)。
检测方法以红外热像仪为主,可快速扫描整个表面,生成温度分布云图,找出热点区域。例如,若油箱侧壁某一位置的温度比周围高10℃以上,说明内部对应位置的绕组或铁芯存在过热故障;若外壳顶部温度过高,可能是干式变压器的顶部通风口堵塞,导致热量无法排出。
需注意的是,环境因素会影响油箱及外壳的温升——例如,设备放置在阳光直射的位置,外壳温度会明显升高;若周围有其他热源(如电焊机、加热器),也会导致外壳温升异常。因此,检测时需排除环境因素的干扰,或在相同环境条件下进行对比检测。
接线端子温升检测:接触不良的早期预警
接线端子是高压耐压试验变压器与外部电路连接的部位,其接触电阻的大小直接影响温升——接触电阻过大(如端子松动、氧化)会导致局部功率损耗(I²R)增加,温度升高,严重时会烧蚀端子,引发试验中断或安全事故。
检测位置包括高压端子(连接试验电压的输入端)、低压端子(连接被试设备的输出端)及中性点端子(若有)。这些端子在试验过程中通过的电流较大,尤其是大电流耐压试验时,端子的温升会明显上升。
检测方法以红外热像仪与接触式温度计为主。红外热像仪可非接触式测量端子表面温度,快速发现温度异常点;接触式温度计需直接贴在端子表面,测量更精准,但需注意安全(高压端子需断电后测量)。
判断标准:正常情况下,端子温度比周围导线温度高5℃-10℃;若温差超过10℃,说明接触不良。例如,高压端子松动会导致接触电阻增大,温度比正常情况高20℃以上,此时需立即停止试验,紧固端子并清理氧化层(用砂纸打磨端子表面,涂抹导电膏)。
检测中需注意:试验前需检查所有端子的紧固情况(用扭矩扳手按规定扭矩紧固),试验过程中需实时监测端子温度——尤其是试验电流增大时,端子温度会快速上升,需防止温度过高导致端子烧毁。
局部热点温升检测:隐性故障的精准定位
局部热点是指设备内部某一微小区域的温度异常升高(如绕组的匝间短路点、铁芯的局部磁密过高点、绝缘层的局部放电点),这些热点往往是隐性故障的早期表现,若不及时检测,会逐渐扩大为严重故障。
检测方法以高分辨率红外热像仪与光纤测温系统为主。高分辨率红外热像仪(像素≥640×480)可捕捉微小的温度差异(分辨率≤0.05℃),能发现绕组表面的微小热点;光纤测温系统则可预埋在绕组内部或铁芯间隙中,实时监测内部热点温度,不受电磁干扰(适合高压环境)。
操作要点:红外热像仪检测需在黑暗环境下进行(关闭周围灯光),避免外界光线干扰;需调整焦距至最佳状态,确保热点区域清晰可见;需记录热点的位置、温度及温度变化趋势(如每隔5分钟测量一次,观察温度是否持续上升)。光纤测温系统需在设备制造时预埋光纤传感器,试验时通过解调仪读取温度数据,需确保光纤与被测部位良好接触。
局部热点的危害极大:例如,绕组匝间短路会导致局部电流增大,热点温度可达150℃以上,若不及时处理,会烧毁整个绕组;铁芯局部磁密过高会导致硅钢片绝缘损坏,形成涡流回路,进一步增加损耗,温升急剧上升。因此,局部热点温升检测是预防设备故障的关键环节。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