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玻璃材料的光学性能检测包含透光率与雾度测试
光学性能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建筑玻璃作为建筑围护结构的关键材料,其光学性能直接影响建筑内部的采光质量、热工环境及居住舒适度。透光率与雾度是衡量玻璃光学性能的核心指标透光率决定了自然光的进入量,关系到白天照明能耗与空间明亮度;雾度则反映玻璃对光线的散射程度,影响视觉清晰度与眩光控制。准确检测这两项指标,既是玻璃产品质量把控的关键环节,也是建筑设计中实现光环境优化的重要依据。
透光率与雾度的基本概念解析
透光率是指光线穿过玻璃后,透射光通量与入射光通量的百分比,通常针对可见光范围(380-780nm)计算这是因为建筑采光主要利用人眼能感知的自然光。需要注意的是,透光率测量的是“有效透射”,即符合人眼视觉特性的光通量,而非所有波长的光之和。比如,玻璃对紫外线的透射率再高,也不会计入可见光透光率的计算。
雾度则是散射光通量与总透射光通量的比值。这里的“散射光”指光线穿过玻璃时,因内部杂质、表面不平整或成分不均,导致传播方向偏离原路径超过2.5°的光这个角度界定是多数标准的共识,因为小角度散射对视觉清晰度的影响可忽略。举个例子,普通浮法玻璃表面平整,散射光少,雾度通常低于0.5%;而毛玻璃表面经砂磨处理,大量光线被散射,雾度可超过30%。
透光率与雾度并非简单的反比关系。比如超白玻璃的透光率高达91%以上,同时雾度低于0.2%,既保证了高采光量,又维持了清晰的视觉效果;而某些半透明塑料玻璃,透光率可能达到60%,但雾度超过50%,适合需要隐私但不追求清晰度的场景。
透光率测试的原理与关键影响因素
透光率测试的核心原理是“总透射光通量测量”,常用设备是积分球式光谱光度计。积分球的内壁涂有高反射率的漫反射材料(如硫酸钡),能将所有透射过玻璃的光(包括直接透射和小角度散射光)均匀反射到传感器上,确保测量的是总透射光通量。测试时,入射光垂直照射试样,传感器接收积分球内的漫反射光,再与入射光通量对比,计算出透光率。
试样厚度是影响透光率的重要因素。玻璃越厚,光在内部的路径越长,被吸收的概率越高比如5mm浮法玻璃的透光率约88%,而10mm浮法玻璃的透光率会降至85%左右。不过,这种影响仅针对透明玻璃,对于镀膜玻璃或有色玻璃,膜层或着色剂的吸收作用更显著。
入射光的光谱分布也会改变测试结果。建筑玻璃的透光率通常以CIE标准光源D65(模拟正午太阳光)为基准,因为这更符合实际使用场景。如果用白炽灯光源(光谱偏红)测试,结果会比D65光源高,因为玻璃对红光的吸收更少。
表面清洁度的影响常被忽视。试样表面的灰尘、指纹或划痕会散射或吸收光线,导致透光率测试值偏低。比如一块沾有指纹的浮法玻璃,透光率可能从88%降至85%,误差超过3%这也是测试前必须用酒精擦拭试样的原因。
雾度测试的原理与散射光的测量逻辑
雾度测试的关键是区分“总透射光”与“散射光”。同样用积分球设备,但需在积分球内插入一块挡板挡板的大小刚好挡住直接透射光,却不影响散射光。测试分两步:先测总透射光通量(Tt),再插入挡板测散射光通量(Td),雾度即为Td/Tt×100%。
散射光的来源主要有三类:一是玻璃内部的“结石”或气泡这些杂质的折射率与玻璃不同,会导致光线折射散射;二是表面划痕或擦伤即使肉眼看不见的微划痕,也会增加散射光;三是涂层的不均匀涂布比如low-e玻璃的膜层如果涂得不均,局部会出现散射点,导致雾度升高。
标准对散射角的界定很重要。如果将散射角的阈值从2.5°降到1°,同一试样的雾度值会明显升高,因为更多小角度散射光被计入。因此,测试前必须确认设备的散射角设定符合目标标准(如GB/T 2410或ASTM D1003)。
对于镀膜玻璃,雾度测试需注意膜层朝向。比如low-e玻璃的膜层通常镀在内部(中空玻璃的第二或第三面),如果测试时膜面朝外,膜层的散射特性可能导致雾度值偏高正确的做法是按照玻璃的实际使用方向放置试样。
建筑玻璃透光率测试的标准方法与设备
国内建筑玻璃透光率测试的主要标准是GB/T 2680《建筑玻璃 可见光透射比、太阳光直接透射比及遮阳系数的测定》。该标准规定,试样需切割成100mm×100mm的正方形,厚度不超过25mm,表面无划痕、气泡或污渍。测试前,设备需用标准白板(反射率>98%)校准100%点,用黑体校准零点。
积分球的大小需与试样匹配。比如测试50mm×50mm的小试样,用150mm直径的积分球即可;如果测试1m×1m的大试样,则需用更大的积分球(如500mm直径),确保所有透射光都能被收集。
镀膜玻璃的测试需注意“膜面朝向”。low-e玻璃的膜层具有方向性,膜面朝入射光时,透射率会比膜面背向入射光时低5%-10%因为膜层会反射部分可见光。标准要求,测试时膜面应朝向积分球的入光口,即模拟实际使用中膜层朝向室内的情况。
测试完成后,需计算“可见光透射比”(VLT),即通过CIE 1931标准观察者光谱光视效率函数加权后的结果。这个值更符合人眼对光的感知,比如玻璃对蓝光的透射率可能很高,但人眼对蓝光的敏感度低,因此VLT会比单纯的总透射率低。
建筑玻璃雾度测试的标准流程与注意事项
GB/T 2410《透明塑料透光率和雾度的测定》是建筑玻璃雾度测试的常用标准,虽然名义上针对塑料,但玻璃的光学特性与透明塑料相似,因此适用。标准流程分为四步:校准设备、放置试样、测量总透射光、测量散射光。
校准是关键步骤。设备需用“标准雾度试样”(如已知雾度的玻璃片)校准先测标准试样的雾度,调整设备参数至标准值,再测空白(无试样)的雾度,确保零点准确。如果校准用的标准试样过期(比如表面磨损),测试结果会出现偏差。
试样的放置需平整。如果试样弯曲(比如钢化玻璃的翘曲),光线会因折射改变路径,导致散射光测量不准确。此时需用夹具将试样固定在平面上,或选择平整的区域测试。对于中空玻璃,需将两片玻璃分开测试,因为空气层不会影响雾度,但中间的干燥剂或密封胶可能产生散射。
环境光的干扰需严格控制。雾度测试需在暗室中进行,环境光强度应低于10lux如果有窗户漏光,环境光会进入积分球,增加散射光的测量值,导致雾度偏高。测试时,可先用黑布遮挡积分球的入光口,确认无环境光进入后再开始。
对于镀膜玻璃,膜层的朝向会影响雾度。比如阳光控制镀膜玻璃的膜层通常在外侧,测试时膜面朝外,散射光会比膜面朝内时多因为膜层表面的微小颗粒会散射光线。因此,测试前需确认膜层的位置,并按照实际使用方向放置。
不同类型建筑玻璃的透光率与雾度特性差异
普通浮法玻璃是最常见的建筑玻璃,5mm厚的透光率约88%,雾度<0.5%表面平整、成分均匀,适合大多数建筑的采光需求。超白浮法玻璃通过降低铁含量(从0.15%降至0.01%以下),减少了对蓝光的吸收,透光率可提升至91%以上,雾度仍低于0.2%,常用于博物馆、展厅等需要高采光量的场所。
毛玻璃(砂玻璃)的透光率约50-70%,雾度>30%表面经砂磨处理,形成微小的凹坑,光线穿过时被大量散射,既保证了隐私,又能让自然光进入,适合卫生间、办公室隔断等场景。
Low-e玻璃的透光率约70-80%,雾度<1%膜层是透明的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锡),不会产生明显散射,但会反射红外线,实现节能。阳光控制镀膜玻璃的透光率更低(约50-70%),但雾度仍低,适合热带地区的建筑,减少阳光直射。
夹胶玻璃的透光率与单片玻璃相似(约80-85%),雾度<1%中间的PVB胶片是透明的,不会增加散射,但能阻挡紫外线,适合幕墙或天窗。彩釉玻璃的透光率取决于釉层的颜色和厚度,浅颜色的透光率约50-70%,雾度>10%釉层中的陶瓷颗粒会散射光线,适合需要装饰性的墙面。
检测过程中常见误差的来源与修正方法
试样表面污染是最常见的误差来源。比如手指印中的油脂会吸收光线,导致透光率偏低,雾度偏高一块沾有手指印的玻璃,透光率可能从88%降至85%,雾度从0.5%升至1.2%。修正方法是用无尘布蘸无水乙醇擦拭试样,待干燥后再测,确保表面无污渍。
设备校准不准确的误差常被忽视。比如积分球内壁的漫反射材料使用时间过长,反射率下降,会导致总透射光通量测量值偏低。修正方法是定期更换积分球内壁的涂层(如每两年一次),或用标准试样每月校准一次。
试样厚度不均的误差多见于钢化玻璃。钢化玻璃的厚度偏差可能达到0.2mm,导致光程差,影响散射光的测量。修正方法是测量试样不同位置的厚度,取平均值,或选择厚度均匀的区域测试。
波长分辨率的影响针对光谱光度计。如果设备的波长分辨率是10nm,而标准要求5nm,测试结果会出现偏差因为10nm的分辨率无法准确捕捉玻璃对某些波长的吸收峰。修正方法是使用符合标准分辨率的设备,或对测试结果进行插值计算。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