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服务热线:

电子设备环境可靠性检测包含高低温湿热振动冲击测试项目

三方检测机构-蒋工 2017-12-05

可靠性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电子设备在实际应用中会面临多样复杂的环境挑战,从极寒的户外场景到潮湿的工业车间,从运输中的颠簸到意外的碰撞,任何环境因素都可能影响其性能甚至寿命。环境可靠性检测作为评估设备适应能力的关键手段,其中高低温、湿热、振动、冲击是最基础且核心的测试项目。这些测试并非简单的“模拟环境”,而是通过科学方法还原设备可能遭遇的极端场景,帮助企业提前发现设计缺陷、优化工艺,最终保障产品在真实场景中的稳定运行。

高低温测试——极端温度下的性能边界验证

高低温测试是环境可靠性检测中最基础的项目之一,核心目的是验证电子设备在极端温度环境下的工作能力与存储稳定性。对于电子设备而言,温度变化会直接影响材料的物理特性:比如塑料部件在低温下会变脆,高温下会软化;电子元件如电容、电阻的参数会随温度波动,甚至失效。测试通常分为“工作温度测试”与“存储温度测试”两类——工作温度测试要求设备在目标温度下持续运行,评估其功能是否正常;存储温度测试则是将设备置于非工作状态,验证其在极端温度下的长期稳定性。

执行高低温测试时,温度变化速率与保持时间是关键参数。根据IEC 60068-2-11等国际标准,温度变化速率通常控制在5℃/min至10℃/min之间,确保设备逐步适应温度变化,避免热冲击导致的结构损坏。保持时间则需足够长,一般为2小时以上,让设备内部温度与环境温度达到平衡——比如手机的低温存储测试,会在-40℃环境下放置24小时,确保电池、屏幕等组件充分暴露在低温中。

常见的失效模式也与温度直接相关:低温下,电池的化学反应速率减慢,容量可能下降30%以上,甚至无法开机;液晶显示屏的液态晶体可能凝固,出现“冻屏”现象。高温下,电容的电解质可能泄漏,导致电容值下降;散热系统若无法及时排热,会引发设备“过热重启”甚至烧毁。比如某款智能手表的高温测试中,当环境温度达到60℃时,其心率传感器的灵敏度下降了20%,原因是传感器的热敏元件受到高温影响,输出信号出现偏差。

值得注意的是,高低温测试并非“越极端越好”,而是要结合产品的实际应用场景。比如室内使用的路由器,工作温度范围通常设定为0℃-40℃;而户外使用的太阳能控制器,需耐受-20℃至65℃的温度变化——这种针对性的参数设置,才能真正反映设备在真实场景中的表现。

湿热测试——湿度与温度的协同侵蚀评估

湿热测试的核心是模拟“高温高湿”环境对电子设备的侵蚀,这种环境比单纯的高温或高湿更具破坏性——温度升高会加速水分的渗透,而高湿度会导致设备内部凝露,进而引发腐蚀、短路等问题。例如,户外摄像头若长期处于40℃、90%RH的环境中,镜头内部可能会凝结水珠,影响成像质量;PCB板上的金属引脚会因湿气中的盐分发生电化学腐蚀,导致接触不良。

湿热测试主要分为“恒定湿热”与“交变湿热”两类。恒定湿热测试(如IEC 60068-2-78)要求设备在固定的温度(如40℃)和湿度(如90%RH)下持续放置,通常用于评估设备的长期耐湿性;交变湿热测试(如IEC 60068-2-30)则是温度循环与湿度保持结合,比如从25℃升至40℃,保持湿度90%RH,再降至25℃,循环多次——这种测试更接近真实环境中的昼夜温差变化,能更准确地暴露设备的密封缺陷。

执行湿热测试时,湿度的控制精度至关重要。若湿度波动超过±3%RH,可能导致测试结果偏差:比如当湿度突然下降时,设备表面的凝露会蒸发,无法模拟真实的潮湿环境。此外,测试前需检查设备的密封性能——若设备有散热孔或接口,需按照实际使用场景进行遮挡(如安装防尘塞),避免湿气过度进入影响测试准确性。

常见的失效模式包括:塑料外壳因水解反应出现开裂(尤其是含有聚酯材料的部件)、传感器(如温湿度传感器)因湿气渗透导致灵敏度下降、电池的金属外壳生锈引发漏液。例如某款无线耳机的湿热测试中,经过10个交变湿热循环后,耳机的充电接口出现了锈迹,原因是接口的金属镀层厚度不足,无法抵御高湿度环境的侵蚀。

振动测试——动态环境下的结构与功能稳定性

振动测试模拟电子设备在运输、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动态振动场景,比如卡车运输时的颠簸、工业设备运行时的振动传递。对于电子设备而言,持续的振动会导致内部组件的疲劳损伤:比如 solder joint(焊点)会因反复振动出现微裂纹,最终导致断路;连接器会因振动松动,引发信号中断。

振动测试的类型需根据场景选择:正弦振动模拟单一频率的振动(如电机旋转产生的100Hz振动),用于寻找设备的共振点——当振动频率与设备的固有频率一致时,振动幅度会急剧增大,可能导致结构损坏;随机振动模拟宽频率范围的复杂振动(如道路运输中的5-500Hz振动),更接近真实的运输环境;扫频振动则是从低频率到高频率逐步扫描,用于确定设备的共振频率范围。

执行振动测试时,加速度与频率范围是关键参数。例如消费电子的振动测试,加速度通常设定为0.5g-2g,频率范围10Hz-2000Hz;而汽车电子的振动测试(如ISO 16750),加速度可能高达10g,频率范围扩展至5Hz-800Hz,以应对汽车行驶中的复杂振动。此外,振动方向需覆盖X、Y、Z三轴——比如手机的振动测试,会分别在“屏幕朝上”(Z轴)、“侧面朝上”(X轴)、“顶部朝上”(Y轴)三个方向进行,确保覆盖设备可能遇到的所有振动方向。

测试中的失效模式通常是“隐性”的,需要通过功能测试与拆解检查结合发现:比如笔记本电脑在随机振动测试后,表面看起来正常,但硬盘可能因振动出现坏道;某款工业传感器的振动测试中,经过2小时的随机振动后,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出现波动,拆解后发现内部的弹性元件因振动发生了微小变形。

为了更贴近真实场景,振动测试时需安装设备的真实附件——比如测试手机时,需安装手机壳、插入SIM卡;测试笔记本电脑时,需连接电源适配器与外接硬盘。这些附件会改变设备的固有频率,影响振动传递路径,因此不能省略。

冲击测试——瞬间力的破坏性评估

冲击测试模拟电子设备受到突然撞击的场景,比如手机从口袋掉落、工业设备被碰撞。与振动测试的“持续动态”不同,冲击测试是“瞬间静态”——设备受到的是短时间(通常几毫秒至几十毫秒)、高加速度的冲击力,这种力会导致设备的结构损坏或内部组件位移。

冲击测试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半正弦冲击(最常见,模拟硬表面撞击,如手机掉落至地面)、方波冲击(模拟刚性冲击,如设备被重物砸中)、锯齿波冲击(模拟快速加速度变化,如汽车急刹车时的冲击)。其中半正弦冲击的加速度-时间曲线呈半正弦形状,峰值加速度通常在50g-200g之间,持续时间11ms-2ms(根据IEC 60068-2-27标准)。

执行冲击测试时,冲击方向与次数是关键。例如智能手表的冲击测试,会从1米高处掉落至硬木板上,每个面(前后、左右、上下)各冲击1次,共6次——这种测试模拟手表从手中滑落的场景。测试前需确保设备处于工作状态(如手表显示时间),测试后需检查功能(如屏幕是否显示、按键是否正常)与结构(如外壳是否破裂、表带是否脱落)。

常见的失效模式包括:屏幕碎裂(尤其是采用玻璃盖板的设备)、内部电路板断裂(如手机的主板因冲击弯曲)、电池脱落(如无线耳机的电池因冲击从卡槽中弹出)。例如某款平板电视的冲击测试中,当冲击加速度达到100g、持续时间11ms时,电视的边框出现了裂纹,原因是边框的塑料材料韧性不足,无法承受瞬间冲击力。

值得注意的是,冲击测试的“破坏性”并非越强越好——若冲击加速度过高,可能导致设备完全损坏,无法评估其真实耐受能力。因此,测试参数需根据产品的应用场景设定:比如儿童玩具的电子元件,冲击加速度通常设定为30g,以模拟儿童摔打;而军工设备的冲击加速度可能高达500g,以应对战场中的爆炸冲击。

测试中的标准与场景适配——从实验室到真实环境的桥梁

环境可靠性检测的核心是“模拟真实场景”,因此测试参数不能仅依赖标准,还需结合产品的实际应用场景。例如,消费电子的高低温测试通常遵循IEC 60068标准,但户外使用的消费电子(如运动相机)需将低温范围从-20℃扩展至-40℃,高温范围从55℃扩展至65℃,以应对极端天气。

不同行业的标准差异较大:汽车电子需遵循ISO 16750标准,其中振动测试的加速度高达10g,温度范围覆盖-40℃至125℃,以应对汽车引擎舱的高温环境;军工设备需遵循MIL-STD-810标准,其中冲击测试的加速度可能达到500g,振动频率范围扩展至2000Hz以上,以应对战场中的极端环境。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比如测试户外摄像头时,需安装真实的防水外壳,模拟其在雨中使用的场景;测试工业路由器时,需连接真实的天线与电源线,避免因附件缺失导致测试结果偏差。此外,测试中的设备状态需与真实使用一致——比如手机测试时需插入SIM卡、连接Wi-Fi,确保测试过程中设备的无线功能正常运行。

测试后的评估不能仅停留在“功能正常”层面,还需进行拆解检查:比如某款手机在冲击测试后功能正常,但拆解后发现电池的胶黏剂出现了松动,若未及时发现,可能导致电池在后续使用中脱落;某款工业传感器在振动测试后输出信号正常,但拆解后发现内部的电容引脚出现了微裂纹,这种隐性缺陷会在长期使用中逐渐扩大,最终导致传感器失效。

例如某家电企业的空调遥控器测试,最初按照IEC 60068标准进行振动测试(加速度1g,频率10-500Hz),但实际使用中发现,遥控器在运输过程中经常出现按键失灵的问题。后来企业调整了测试参数:将加速度提高至2g,频率范围扩展至5-1000Hz,模拟卡车运输中的颠簸场景。调整后的测试中,遥控器的按键连接器出现了松动,企业通过优化连接器的卡扣设计解决了问题——这说明“标准+场景”的测试参数设置,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