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检测中常见的大气水土壤检测项目及执行标准
环境污染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环境污染检测是评估环境质量、防控污染的核心环节,其中大气、水、土壤作为生态系统的三大载体,其检测项目与执行标准直接决定了数据的科学性与监管的有效性。无论是工业企业的自行监测,还是环保部门的监督性监测,掌握常见检测项目及标准都是开展工作的基础。本文围绕大气、水、土壤三大介质,详细梳理常见检测项目的意义、测定方法及对应的国家/行业标准,为从业者提供实用的操作指南。
大气污染检测中的颗粒物(PM2.5、PM10)项目及标准
在大气污染检测中,颗粒物是最直观的污染指标,也是与人体健康关联最密切的参数之一。PM10(空气动力学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主要来自建筑施工扬尘、道路车辆行驶扬尘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粉尘排放,它的粒径较大,能被人体鼻腔和咽喉部位的黏膜阻挡,但仍会引发咳嗽、鼻炎等上呼吸道症状,尤其对儿童、老人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影响更明显。
相比PM10,PM2.5(≤2.5微米)的危害更大。它的粒径仅为头发丝的1/20,能穿透人体呼吸系统的防御机制,直接进入肺泡甚至血液循环系统。PM2.5的比表面积大,容易吸附重金属(如铅、镉)、多环芳烃(如苯并[a]芘)等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污染物在体内长期累积,会增加肺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已将PM2.5列为一类致癌物。
为规范颗粒物的环境质量,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明确了不同功能区的浓度限值。例如,一类功能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PM2.5年平均浓度≤15μg/m³、24小时平均≤35μg/m³;二类功能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PM2.5年平均≤35μg/m³、24小时平均≤75μg/m³。PM10的限值则为一类区年平均≤40μg/m³、24小时≤50μg/m³,二类区年平均≤70μg/m³、24小时≤150μg/m³。
颗粒物的测定方法以重量法为基准(HJ 618-2011)。具体操作时,使用大流量或中流量采样器,将空气中的颗粒物收集在玻璃纤维滤膜或石英滤膜上。采样前,滤膜需在恒温恒湿箱(温度20±1℃,相对湿度50±5%)中平衡24小时,用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称量初始质量;采样完成后,再次平衡24小时,称量滤膜的增重。颗粒物浓度计算公式为:(滤膜终质量-滤膜初质量)/采样体积,结果以μg/m³表示。
除了重量法,自动监测设备也广泛应用于颗粒物检测。β射线法通过测量β射线穿过滤膜的衰减量计算颗粒物浓度,光散射法则利用颗粒物对激光的散射强度换算浓度。这些方法虽然快捷,但需定期用重量法校准,避免因滤膜负载、湿度变化等因素导致的误差。
在实际监测中,还需注意采样点的选择。根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HJ 664-2013),颗粒物采样点应避开污染源的直接影响,设置在开阔地带,采样口高度需在3-15米之间,确保采集的样品能代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
大气污染检测中的气态污染物(SO₂、NO₂、O₃)项目及标准
气态污染物是大气污染的另一重要类型,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₂)、二氧化氮(NO₂)、臭氧(O₃)等,这些污染物多来自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显著。
SO₂主要来自燃煤电厂、钢铁厂、水泥厂等工业企业的废气排放,以及民用煤的燃烧。它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酸雨pH≤5.6),同时会刺激人体呼吸道黏膜,引发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规定,二类区SO₂年平均浓度≤60μg/m³、24小时平均≤150μg/m³、1小时平均≤500μg/m³。
测定SO₂的常用方法是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 15262-1994)。该方法利用甲醛溶液吸收空气中的SO₂,生成稳定的羟基甲磺酸,再与副玫瑰苯胺、盐酸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通过分光光度计在577nm波长下测量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SO₂浓度。这种方法灵敏度高,适用于环境空气中低浓度SO₂的测定。
NO₂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占城市NO₂排放的70%以上)和工业炉窑的燃烧过程。它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前体物之一,能刺激眼睛和呼吸道,高浓度暴露会导致肺水肿。GB 3095-2012规定,二类区NO₂年平均≤40μg/m³、24小时平均≤80μg/m³、1小时平均≤200μg/m³。
NO₂的测定常用Saltzman法(GB/T 15435-1995)。该方法用对氨基苯磺酸和盐酸萘乙二胺的混合溶液吸收NO₂,生成粉红色的偶氮染料,在540nm波长下测量吸光度。需要注意的是,空气中的NO(一氧化氮)不与吸收液反应,需通过三氧化铬氧化管将NO转化为NO₂后再测定,才能得到总氮氧化物(NOₓ)的浓度。
O₃是一种二次污染物,由VOCs和NOₓ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它具有强氧化性,会刺激呼吸道黏膜,损害肺部功能,同时对植物叶片造成伤害(如叶片出现斑点)。GB 3095-2012规定,二类区O₃日最大8小时平均≤160μg/m³、1小时平均≤200μg/m³。
O₃的测定常用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HJ 504-2009)。该方法利用O₃对靛蓝二磺酸钠的氧化作用,使溶液的蓝色褪去,在610nm波长下测量吸光度的变化,从而计算O₃浓度。这种方法选择性好,不受其他气态污染物的干扰,适用于环境空气和污染源废气中O₃的测定。
地表水环境中的常规理化指标检测及标准
地表水是指河流、湖泊、水库等陆地表面的水体,其常规理化指标能直接反映水体的基本性质和污染状况。这些指标包括水温、pH、溶解氧(DO)、电导率等,是每次监测必测的项目。
水温是水体的基本物理指标,影响着水体的溶解氧含量、生物活性和化学反应速率。例如,水温升高会导致溶解氧含量降低,影响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呼吸;同时,水温升高会加速有机物的分解,增加水体的耗氧量。测定水温时,需将温度计插入水面下50厘米处,停留5分钟后读取数值(GB 13195-1991),避免阳光直射导致的误差。
pH反映水体的酸碱性,是衡量水体是否适合水生生物生存的重要指标。大多数水生生物的适pH范围为6.5-8.5,pH过高(>9)或过低(<6)都会导致生物死亡。《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规定,地表水的pH限值为6-9。测定pH的常用方法是玻璃电极法(GB 6920-1986):将pH计的玻璃电极和参比电极插入水样中,待读数稳定后直接读取pH值。为确保准确性,测定前需用标准缓冲溶液(如pH4.00、7.00、10.00)校准pH计。
溶解氧(DO)是指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含量,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关键指标。DO含量越高,说明水体的自净能力越强,水质越好;反之,DO含量越低,说明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越严重(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入会消耗大量氧气)。GB 3838-2002规定,Ⅰ类水(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DO≥7.5mg/L,Ⅱ类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6mg/L,Ⅴ类水(农业用水区、一般景观要求水域)≥2mg/L。
DO的测定常用碘量法(GB 7489-1987),这是经典的化学方法:在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溶液,生成氢氧化锰沉淀,氢氧化锰与水中的氧气反应生成锰酸锰;然后加入浓硫酸,将锰酸锰还原为二价锰离子,同时释放出碘;最后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碘,根据滴定体积计算DO含量。这种方法准确可靠,但操作较繁琐,适用于实验室分析。
对于现场快速监测,可使用溶解氧仪(HJ 506-2009)。溶解氧仪的电极由金电极(阴极)和银电极(阳极)组成,电极浸泡在氯化钾溶液中,通过隔膜与水样接触。水中的氧气在阴极被还原,产生电流,电流强度与DO含量成正比,通过仪器直接读取DO值。使用前需用饱和亚硫酸钠溶液校准零点,用曝气水校准满量程。
电导率是反映水体中溶解的无机盐总量的指标,数值越高说明水体中的盐分越多(如海水入侵的地下水电导率很高)。GB 3838-2002未对电导率设限,但工业用水或饮用水常将电导率作为参考指标(生活饮用水电导率≤1000μS/cm)。测定电导率用电导率仪(GB/T 5750.4-2006),将电极插入水样中,直接读取电导率值,测定前需用标准氯化钾溶液校准。
土壤检测中的基本理化性质项目及标准
土壤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基础,其基本理化性质直接影响着土壤的肥力、适种性和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这些性质包括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是土壤监测的基础项目。
pH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之一,影响着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和重金属的活性。例如,酸性土壤(pH<5.5)中,磷会与铁、铝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降低磷的有效性;同时,酸性土壤中镉、铅等重金属的活性增强,更容易被植物吸收。测定土壤pH的方法是玻璃电极法(NY/T 1121.2-2006):将土壤样品与水按1:2.5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静置30分钟,用pH计测量上清液的pH值。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指标,反映了土壤中含碳有机物质的总量。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同时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能量。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是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NY/T 1121.6-2006):在土壤样品中加入重铬酸钾和浓硫酸,加热氧化有机质,剩余的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标准溶液滴定,根据滴定体积计算有机质含量。
全氮是土壤中所有形态氮的总量(包括有机氮和无机氮),反映了土壤的供氮能力。全氮含量越高,土壤的氮肥供应潜力越大。测定全氮的方法是凯氏定氮法(NY/T 1121.1-2006):将土壤样品与浓硫酸和催化剂(硫酸铜、硫酸钾)混合,加热消解,使有机氮转化为铵态氮;然后加碱蒸馏,用硼酸溶液吸收氨,再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滴定体积计算全氮含量。
有效磷是土壤中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磷(主要是水溶性磷和弱酸溶性磷),是衡量土壤磷素供应能力的重要指标。测定有效磷的方法因土壤类型而异,酸性土壤用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分光光度法(NY/T 1121.7-2014),中性和碱性土壤用 Olsen 法(碳酸氢钠浸提)。具体操作是:用碳酸氢钠溶液浸提土壤中的有效磷,浸提液中的磷与钼锑抗试剂反应生成蓝色络合物,在700nm波长下测量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有效磷含量。
速效钾是土壤中能被植物直接吸收的钾(主要是交换性钾),反映了土壤的供钾能力。测定速效钾的方法是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NY/T 1121.8-2012):用乙酸铵溶液浸提土壤中的交换性钾,浸提液用火焰光度计测定,钾离子在火焰中激发产生特征光谱,其强度与钾含量成正比,通过标准曲线计算速效钾含量。
这些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能为合理施肥、土壤改良和污染防控提供依据。例如,酸性土壤需施石灰改良pH,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需增施有机肥,有效磷不足的土壤需施用过磷酸钙等磷肥。
土壤检测中的重金属项目及标准
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是当前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主要包括镉、汞、砷、铅、铬、铜、镍、锌等。这些重金属来自工业废水灌溉、化肥农药施用、大气沉降等,具有生物累积性,会通过“土壤-植物-人体”食物链进入人体,损害健康。
《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GB 15618-2018)规定了8种重金属的筛选值和管制值。例如,镉的筛选值(农用地)为0.3mg/kg(pH≤5.5)、0.4mg/kg(5.5
重金属的测定方法因元素而异。镉、铅的测定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1997):将土壤样品用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消解,消解液注入石墨炉中,石墨炉加热使样品原子化,镉、铅原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其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
汞的测定用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6-1997):土壤样品用硝酸-硫酸消解,消解液中的汞离子被还原为原子态汞,通过载气(氮气)将汞蒸气带入测汞仪,汞原子吸收253.7nm波长的紫外线,吸光度与汞含量成正比。
砷的测定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4-1997):土壤样品用硝酸-硫酸-高氯酸消解,消解液中的砷转化为砷化氢气体,砷化氢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反应生成红色络合物,在510nm波长下测量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砷含量。
铬的测定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7-1997):土壤样品用硫酸-硝酸-氢氟酸消解,消解液中的铬离子用火焰光度计测定,铬原子在火焰中激发产生特征光谱,其强度与铬含量成正比。
在重金属检测中,消解是关键步骤。消解的目的是将土壤中的重金属从固体状态转化为液态,便于仪器分析。常用的消解方法有酸消解(硝酸、氢氟酸、高氯酸)、微波消解等,需注意避免消解过程中重金属的损失(如汞易挥发,需用冷原子吸收法测定)。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