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检测中发热量灰分挥发分固定碳等关键指标的测定流程
煤炭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煤炭的发热量、灰分、挥发分及固定碳是评价煤质的核心指标——发热量决定能源利用效率,灰分关联燃烧排放与设备磨损,挥发分反映煤的易燃易爆特性,固定碳体现煤的本质含碳量。这些指标的准确测定不仅是煤炭贸易结算的依据,更是电力、钢铁等行业优化燃烧工艺的关键。本文将系统拆解各指标的标准测定流程,结合操作细节与质量控制要点,为煤炭检测从业者提供可落地的实践指南。
煤炭检测前的样品制备——确保结果代表性的基础
采样是样品制备的第一步,需遵循GB/T 475《商品煤采样方法》,在煤堆、车厢或传输带等不同部位采集子样,合并后用四分法缩分——将煤样堆成圆锥,压平至直径约为高度的3倍,划十字分成四等份,去除对角两份,重复操作至样品量约为1kg。接下来是研磨,用粉碎机将煤样磨至全部通过0.2mm筛孔(粒度大于0.2mm会导致燃烧不完全,影响发热量与挥发分结果)。最后干燥,将煤样置于105-110℃烘箱中干燥1小时,除去表面水分,防止结块——干燥后的煤样需立即装入密封袋,避免吸潮。
需注意,样品制备的每一步都要避免污染:研磨前需清理粉碎机,防止残留煤样混入;干燥用的烘箱需专用,不能用于其他物品烘干;缩分时要避免煤样散落,防止粒度偏析。
发热量的测定——氧弹量热法的操作细节
发热量测定的核心方法是氧弹量热法,原理是煤样在充氧的弹筒中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被量热仪内筒的水吸收,通过温度变化计算热量。操作步骤如下:首先称样,用分析天平称取1.0000g(±0.0002g)空气干燥煤样,放入燃烧皿;然后装氧弹,将燃烧皿置于氧弹坩埚架上,连接点火丝(点火丝两端固定在电极上,中间接触煤样,但不能碰到燃烧皿壁),加入10ml蒸馏水(吸收燃烧产生的SO₂、NOₓ等酸性气体,用于后续校正);接着充氧,拧紧氧弹盖,用氧气钢瓶充氧至2.8-3.0MPa,保持15秒(充氧不足会导致燃烧不完全,充氧过量可能损坏氧弹);之后放入量热仪,将氧弹放入内筒,加入3000ml(或仪器规定体积)20℃左右的蒸馏水,盖好量热仪盖子,启动仪器——仪器会自动记录内筒水温变化,计算弹筒发热量(Qb,ad)。
弹筒发热量需校正为高位发热量(Qgr,ad):Qgr,ad = Qb,ad-(95Sb,ad + αQb,ad),其中Sb,ad是空气干燥基全硫含量(需用GB/T 214《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测定),95是每克硫燃烧生成硫酸的校正值(kJ/g),α是氮的校正系数(一般取0.001)。高位发热量再校正为低位发热量(Qnet,ad):Qnet,ad = Qgr,ad-25(Mad + 9Hb,ad),其中Hb,ad是空气干燥基氢含量(可通过元素分析或经验公式计算),25是水的汽化潜热(kJ/g)——低位发热量是工业上实际使用的指标,反映煤的有效热值。
操作中的关键细节:氧弹使用前需检查密封垫是否老化,防止漏气;点火丝需选用直径0.1mm的镍铬丝,每根长度约10cm(点火丝的热量需计入校正值,一般每厘米镍铬丝的热量约为0.14kJ);量热仪内筒的水需用去离子水,防止结垢影响温度传感器准确性;每次测定前需用苯甲酸(标准物质,发热量约为26470J/g)标定量热仪的热容量,确保仪器精度。
灰分的测定——缓慢灰化法的严格控制
灰分是煤样在空气中灼烧至恒重后的残渣,反映煤中的无机矿物质含量。标准方法是GB/T 212《煤的工业分析方法》中的缓慢灰化法,步骤如下:首先坩埚恒重,将瓷坩埚置于815℃±10℃马弗炉中灼烧1小时,取出放入干燥器冷却至室温,称量,重复灼烧至恒重(两次称量差≤0.0002g);然后称样,用分析天平称取1.0000g(±0.0002g)空气干燥煤样,平铺在恒重的坩埚中;接着升温灼烧,将坩埚放入冷马弗炉(炉温≤100℃),关闭炉门,逐渐升温至500℃(升温速率约5℃/min),保持30分钟——这一步是让煤中的有机物缓慢分解,防止爆燃导致灰分飞溅;之后升温至815℃±10℃,灼烧1小时;最后冷却称量,将坩埚移至干燥器冷却30分钟(冷却时间过短会导致称量时吸潮,结果偏高),称量,计算灰分产率(Aad = (m₁/m)×100%,其中m₁是灰分质量,m是煤样质量)。
需注意,若灰分含量超过15%,需进行检查性灼烧:再次将坩埚放入815℃马弗炉灼烧20分钟,冷却称量,直到两次称量差≤0.0002g。灼烧过程中,马弗炉的烟囱需打开,保持通风,避免灼烧产生的气体在炉内积聚,影响灰分结果。另外,坩埚不能重叠放置,需均匀分布在马弗炉内,确保受热均匀。
常见误区:有些操作者为节省时间,直接将坩埚放入高温马弗炉,这会导致煤样突然燃烧,灰分飞溅,结果偏低;还有人用红外灯烘干坩埚,这会导致坩埚温度不均匀,恒重不准确——必须用马弗炉灼烧恒重。
挥发分的测定——高温隔绝空气加热的精准操作
挥发分是煤样在隔绝空气条件下,于900℃加热7分钟分解出的气态产物,反映煤的变质程度(挥发分越低,煤的变质程度越高)。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坩埚恒重,将带盖瓷坩埚置于900℃马弗炉中灼烧1小时,冷却称量至恒重;然后称样,称取1.0000g(±0.0002g)空气干燥煤样,放入坩埚,盖紧盖子(盖子与坩埚需配套,缝隙≤0.1mm,防止空气进入);接着加热,将马弗炉升温至900℃±10℃,打开炉门,迅速将坩埚放入炉内(坩埚需放在马弗炉的恒温区,即炉内温度均匀的区域),立即关闭炉门,计时7分钟(从炉门关闭时开始算,误差≤1秒);7分钟后,迅速取出坩埚,放在空气中冷却5分钟,再放入干燥器冷却至室温(冷却时间过短会导致称量时吸潮,结果偏高);最后计算,挥发分产率(Vad)= [(m-m₁)/m]×100%-Mad,其中m是煤样质量,m₁是灼烧后坩埚与煤样的质量,Mad是空气干燥基水分。
操作中的关键控制点:加热时间必须准确——7分钟是挥发分测定的“黄金时间”,少10秒会导致挥发分未完全释放,结果偏低;多10秒会导致固定碳分解,结果偏高。炉温需稳定在900℃±10℃,若炉温低于890℃,挥发分释放速度减慢,结果偏低;若高于910℃,则分解加剧,结果偏高。另外,坩埚放入炉内的速度要快(≤10秒),避免炉温下降过多——炉温下降超过50℃会影响结果,需重新升温后再测定。
需注意,挥发分测定的坩埚盖必须盖紧,若盖子松动,空气进入坩埚,煤样会燃烧,挥发分结果会大幅偏高(可能超过实际值10%以上)。因此,每次使用前需检查坩埚盖的密封性,若盖子有裂缝或变形,需更换。
固定碳的计算——基于前三项指标的推导逻辑
固定碳是煤样除去水分、灰分、挥发分后剩余的部分,代表煤的本质含碳量(不含挥发分中的碳)。固定碳不能直接测定,需通过公式计算:FCad = 100-Mad-Aad-Vad,其中FCad是空气干燥基固定碳(%),Mad是空气干燥基水分(%),Aad是空气干燥基灰分(%),Vad是空气干燥基挥发分(%)。
水分测定是计算固定碳的前提,需遵循GB/T 212中的空气干燥基水分测定方法:称取2.0000g(±0.0002g)空气干燥煤样,放入已恒重的称量瓶,打开瓶盖,置于105-110℃烘箱中干燥2小时,取出后立即盖好瓶盖,放入干燥器冷却至室温,称量——Mad = [(m-m₁)/m]×100%,其中m是煤样质量,m₁是干燥后煤样质量。
需注意基的转换:工业上常用收到基(Car)或干燥基(Cd)表示固定碳,需根据需求转换。例如,收到基固定碳FCar = FCad × (100-Mt)/(100-Mad),其中Mt是收到基水分(%,即煤样收到时的总水分,需用GB/T 211《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测定);干燥基固定碳Cd = FCad × 100/(100-Mad)。
固定碳的意义在于,它是煤燃烧时的主要放热成分(固定碳燃烧释放的热量占总发热量的60%-80%),因此固定碳含量越高,煤的热值潜力越大——但需结合挥发分一起判断,例如无烟煤的固定碳含量高(≥75%),但挥发分低(≤10%),燃烧时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着火。
测定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为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需从以下方面进行质量控制:首先是平行样测定,每批样品需做2个平行样,相对偏差需符合标准要求——发热量≤0.2%,灰分≤0.3%,挥发分≤0.5%,水分≤0.4%;若偏差超过限值,需重新测定。
其次是标准物质验证,每季度需用标准煤样(如GBW11101a无烟煤标准物质、GBW11102a烟煤标准物质)进行测定,结果需在标准值的不确定度范围内(例如标准煤样的发热量标准值为24500J/g,不确定度为100J/g,则测定结果需在24400-24600J/g之间)。若结果超出范围,需检查仪器、试剂或操作步骤,直至符合要求。
第三是仪器校准:量热仪需每月用苯甲酸(GBW13232)标定热容量,热容量的相对标准偏差需≤0.1%;马弗炉需每月用热电偶校准温度,确保900℃和815℃的温度误差≤10℃;分析天平需每年送计量机构校准,精度需达到0.1mg(用于称样)和1mg(用于坩埚恒重)。
最后是人员操作规范:称样时需戴手套,避免手汗污染样品;坩埚需用镊子夹取,不能用手直接接触;量热仪的内筒水需每周更换一次,防止细菌滋生导致水温异常;马弗炉的门需轻开轻关,避免炉温波动过大。
常见误差来源及规避方法
样品制备不均匀是最常见的误差来源——若煤样研磨不细(大于0.2mm),大颗粒煤样燃烧不完全,会导致发热量偏低、挥发分偏低。规避方法:用密封式粉碎机研磨煤样,确保全部通过0.2mm筛孔;研磨后的煤样需充分混合,避免粒度偏析。
氧弹漏气会导致发热量偏低——氧弹密封垫老化或充氧时未拧紧盖子,会导致氧气泄漏,煤样燃烧不完全。规避方法:每次使用前检查氧弹密封垫,若有裂纹或老化,立即更换;充氧后将氧弹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若有气泡,需重新充氧)。
灰分测定时温度不足会导致结果偏高——若马弗炉的实际温度低于815℃,煤中的有机物未完全分解,残留的碳会被计入灰分,导致结果偏高。规避方法:用热电偶每月校准马弗炉温度,确保温度稳定在815℃±10℃;灼烧时打开马弗炉的烟囱,保持通风。
挥发分测定时加热时间不足会导致结果偏低——若加热时间少于7分钟,挥发分未完全释放,结果会偏低。规避方法:用秒表严格计时,从炉门关闭时开始算,7分钟后立即取出坩埚;若炉温下降过多(超过50℃),需重新升温后再测定。
水分测定时温度过高会导致结果偏高——若烘箱温度超过110℃,煤中的有机物会分解,释放出水分以外的气体,导致水分结果偏高。规避方法:用温度计校准烘箱温度,确保温度在105-110℃之间;干燥时间严格控制为2小时,不能延长。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