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服务热线:

汽车检测中心对在用机动车进行安全技术性能检测的详细指标和实施步骤

三方检测机构-岳工 2017-11-27

汽车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用机动车安全技术性能检测是防范道路交通事故的关键环节,其本质是通过标准化指标与流程,排查车辆关键系统的安全隐患。汽车检测中心需严格依据《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GB 38900-2020)等国家强制标准,对车辆进行全维度核查。本文将详细拆解检测的核心指标与实施步骤,还原检测流程的专业性与严谨性。

检测前的准备:车辆、资料与设备的双重校准

检测前的准备直接影响结果准确性。车辆需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发动机预热至水温80-90℃(冬季需延长至15分钟),制动踏板无卡滞,轮胎气压符合厂家手册规定(误差≤±10kPa),燃油量保持在1/4-3/4之间——避免燃油过少导致重量失衡,或过多增加车身负荷。

资料核查需严谨:车主需提供行驶证、有效期内的交强险凭证及身份证明,检测人员逐一核对车辆识别代码(VIN)、号牌号码与行驶证信息是否一致。VIN码需清晰刻在仪表台左侧或车门B柱,不得有涂改或焊接痕迹;号牌需使用专用固封装置,每副号牌用4个固封,不得用普通螺丝替代。

设备校准是前提:检测线的核心设备需每日“验明正身”——制动试验台用标准砝码验证制动力测量精度,误差≤±5%;侧滑仪的滑板移动量≤±0.2m/km;灯光检测仪需用标准光源校准发光强度测量值,确保数据可靠。未通过校准的设备不得用于检测。

外观与车身结构: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指标

车身结构的完整性直接关系碰撞安全性。检测时需重点检查车架、纵梁等承重部件:不得有开裂、变形或非原厂焊接修复(若修复需提供厂家认可的技术文件)。例如,纵梁若因事故变形后未按原厂工艺修复,碰撞时无法有效分散冲击力,会增加乘员受伤风险。

车身覆盖件与功能部件需“各司其职”:车门需能顺畅开启至最大角度,关闭后无松动或异响;前风窗玻璃透光率≥70%(用透光率仪贴紧玻璃测量),侧后窗≥50%,且不得有长度超过10cm的裂纹(前风窗裂纹不得位于驾驶员视野区——以方向盘中心为圆心,半径30cm的区域)。

号牌与外部部件需“合规可见”:号牌需清晰无涂改,固封装置符合GB 36276要求(固封帽上印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后视镜需能调节至正常视野,左右外后视镜的镜面尺寸≥120mm×70mm(乘用车),且无破损——破损的后视镜会导致盲区增大,增加变道风险。

制动系统:“减速安全”的核心检测指标

制动系统是车辆安全的“心脏”,检测指标涵盖制动力、协调性与稳定性。制动力要求:乘用车前轴制动率≥60%(制动力÷轴荷×100%),后轴≥50%,总制动率≥75%;商用车前轴≥55%,后轴≥50%,总制动率≥70%。例如,一辆自重1.5吨的乘用车,前轴荷0.8吨,前轴制动力需≥0.48吨(0.8×60%)。

制动协调时间需“快速响应”:液压制动系统≤0.3s(从踏板踩下到制动力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气压制动≤0.6s。若协调时间过长,紧急制动时车辆需多滑行1-2米才能停下,可能引发追尾事故。

制动稳定性需“左右均衡”:左右轮制动力差值≤20%(前轴)或24%(后轴)。例如,前轴左轮制动力0.5吨,右轮需≥0.4吨(0.5×80%),否则紧急制动时车辆易向制动力小的一侧侧滑。驻车制动需“稳如泰山”:乘用车驻车制动力≥20%总质量,商用车≥15%,且能在20%坡度上保持静止5分钟。

转向系统:“操控安全”的关键验证指标

转向系统的精度决定车辆能否按驾驶员意图行驶。转向盘自由转动量:乘用车≤10°,商用车≤15°——若自由转动量过大,驾驶员转动转向盘10°后车辆才开始转向,易导致避让障碍物时反应迟钝。

转向力需“轻松适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转向力≤12N·m(乘用车),机械转向≤25N·m。例如,用弹簧测力计拉转向盘边缘,施加12N的力,转动角度≤1m(因为力矩=力×力臂,转向盘直径约0.3m,力臂0.15m,12×0.15=1.8N·m?不对,应该是转向盘的转向力是指驾驶员施加在转向盘上的力,比如液压助力的转向力一般在5-10N之间,所以正确的说法是:转向盘的操作力,液压助力≤12N(乘用车),机械转向≤25N,这样更准确。

转向部件需“无懈可击”:转向机无漏油(用手触摸转向机壳体,无油渍),拉杆球头无松动(用手晃动拉杆,无间隙),横直拉杆不得有裂纹。侧滑量检测需“不偏不倚”:通过侧滑仪检测转向轮定位参数,侧滑量≤±5m/km——若侧滑量过大,车辆会自动向一侧跑偏,增加高速行驶风险。

照明与信号:“可见性安全”的合规性指标

前照灯是夜间行驶的“眼睛”,检测指标包括发光强度与照射位置。发光强度:二灯制乘用车≥18000cd(坎德拉),四灯制≥15000cd;商用车≥20000cd(远光)。例如,一盏合格的乘用车前照灯,远光发光强度相当于18000支蜡烛同时发光。

照射位置需“精准不晃”:近光光束的中心高度为灯座中心高度的0.85-0.95倍(乘用车),左灯向左偏移≤100mm,右灯向右偏移≤170mm。例如,灯座中心高度1m的乘用车,近光光束中心高度需在0.85-0.95m之间,避免晃到对向车辆驾驶员的眼睛。

信号装置需“清晰可辨”:转向灯、制动灯、倒车灯需齐全,闪烁频率为1.5-2.5Hz(用频率仪检测)——频率过快或过慢,都易导致后车驾驶员判断失误;制动灯亮度≥150cd(用亮度计检测),确保后车在50米外能看清;反射器需“反光如新”:后反射器反射红光,侧反射器反射黄光,无破损或污染。

轮胎与悬架:“接地安全”的可靠性指标

轮胎是车辆与地面的唯一接触部件,检测指标包括花纹深度、外观与气压。花纹深度:乘用车前轮胎≥1.6mm,后轮胎≥1.6mm(用花纹深度尺插入花纹沟底部测量);商用车≥3.2mm。花纹深度不足,会降低轮胎的抓地力,雨天易打滑。

轮胎外观需“无伤无残”:不得有鼓包、裂开或胎面露出帘布层——鼓包是轮胎内部帘线断裂的表现,高速行驶时易爆胎;胎面露出帘布层,会导致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骤降,无法有效制动。

悬架系统需“稳定可控”:减振器无漏油(用手触摸减振器筒身,无油渍),压缩回弹正常(按压车身一角,回弹次数≤2次);摆臂、稳定杆连杆无松动(用扳手检查固定螺丝,扭矩符合厂家要求)。通过悬架试验台检测时,车身振动频率应在1.0-1.5Hz之间(乘用车)——频率过低,车辆会像“船”一样摇晃;频率过高,会导致乘坐舒适性下降,且影响操控性。

安全装置:“被动防护”的完整性指标

安全带是“生命带”,检测要求:前排座位必须配备三点式安全带,织带无断裂或磨损(磨损面积≤10%),带扣能在受到≥20N的力时锁止——用弹簧测力计拉带扣,施加20N的力,带扣应锁止,无法拉出织带。

安全气囊需“随时待命”:点火开关打开后,气囊警示灯需点亮5-8s后熄灭——若警示灯常亮,说明气囊系统存在故障(如气囊模块损坏、线路短路),无法在碰撞时正常弹出。检测人员会用OBD诊断仪读取气囊系统的故障码,确认无故障。

其他安全装置需“一应俱全”:车辆需配备有效灭火器(ABC干粉或水基型),容量≥1kg,放置在驾驶座附近(如副驾驶手套箱旁);儿童安全座椅固定装置(ISOFIX)需齐全,标识清晰——用专用工具插入ISOFIX接口,能听到“咔嗒”声,说明固定牢固。

检测实施的核心步骤:从登记到结果出具

第一步:预约与登记。车主通过检测中心官网或APP预约,选择检测时间,到店后提交行驶证、交强险凭证(电子凭证亦可),检测人员核对车辆信息(VIN、号牌、车型),录入检测系统,发放检测流水号。

第二步:初检。检测人员绕车检查:外观是否有变形、号牌是否合规、安全带是否齐全、灭火器是否有效、发动机是否预热至正常温度。若发现车辆存在严重问题(如发动机未预热、轮胎气压过低),需告知车主整改,整改后重新预约。

第三步:线内检测。车辆驶入检测线,依次完成以下项目:侧滑检测(通过侧滑仪,检测侧滑量)、制动检测(通过制动试验台,检测制动力、制动协调时间)、灯光检测(通过灯光检测仪,检测前照灯发光强度与照射位置)、悬架检测(通过悬架试验台,检测悬架性能)、排放检测(通过尾气分析仪,检测CO、HC、NOx等污染物浓度)。每个项目的检测数据实时上传至系统,不可修改。

第四步:OBD诊断。检测人员连接OBD诊断仪,读取发动机、变速箱、安全系统(如安全气囊、ABS)的故障码。若发现与安全相关的故障码(如ABS系统故障),需告知车主维修,维修后重新检测。

第五步:数据审核。检测人员核对所有检测数据与国家标准:制动力是否达标、侧滑量是否在范围内、灯光是否合规、OBD是否无故障。若所有项目均合格,系统自动生成检测报告;若有不合格项目,系统标注“不合格”,并列出具体项目(如“前轴制动率55%,未达到≥60%的要求”)。

第六步:结果反馈。检测中心打印检测报告,合格的发放检验合格标志(贴在风窗玻璃右上角);不合格的,出具《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不合格项目告知单》,告知车主整改项目及整改要求。车主整改后,可到检测中心重新检测,无需再次预约。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