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A认证资质与CNAS认证同时申请的注意事项
[ CNAS认证资质 ]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CMA(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是我国检验检测机构开展法定检测的必备资质,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是实验室技术能力符合国际标准的体现。两者同时申请可实现“一次准备、双重认可”,但需协同处理法规要求与技术细节的差异,以下是关键注意事项。
认证依据的协同梳理
CMA核心依据是《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及评审准则,强调法规符合性与公正性;CNAS遵循ISO/IEC 17025:2017,聚焦技术能力与管理体系有效性。同时申请需先核对方法的双标准符合性:比如申报“水质COD测定”,需确认GB 11914-89是CMA认可的现行标准,也通过了CNAS要求的“精密度RSD≤5%、回收率≥85%”验证,避免因方法不符导致评审延迟。
计量溯源需选双资质机构:仪器校准应选择同时具备CMA资质与CNAS认可的机构(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确保校准证书同时满足“CMA计量要求”与“CNAS溯源要求”。
文件体系的整合设计
双认证均需完善的管理体系文件,整合可减少重复成本。质量手册需同时涵盖CMA的“独立于客户”与CNAS的“规避利益冲突”;程序文件整合“内部审核”(覆盖双标准全要素)、“合同评审”(识别客户隐含需求);记录需统一格式,比如检测原始记录需包含CMA的“样品编号、人员签名”(可追溯)与CNAS的“环境温湿度、数据计算过程”(完整),例如“样品S20240301,检测人张三,室温22℃,COD结果45mg/L(计算:(A1-A0)*K*V/V样)”,同时满足双要求。
人员能力的双重满足
CMA对人员侧重“资质符合性”:检验检测人员需有相关专业学历(如环境工程、食品科学),授权签字人需中级职称+3年以上经验;CNAS侧重“能力有效性”:需通过技能测试(如盲样操作)、业绩评估验证能力。
招聘时需核查学历+现场操作(如COD测定的移液、消解步骤);培训需覆盖CMA法规(如《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修订)与CNAS技术(如ISO 17025条款解读);授权签字人需同时满足双要求,例如某工程师有中级职称+5年经验,还需通过CNAS的“报告审核”测试,才能同时获得双认证授权。
每年需再评估人员能力:通过能力验证、内部比对确认能力持续符合要求,同步更新双认证的授权记录,避免“CMA授权但CNAS未授权”的情况。
场所与设施的同步规划
CMA要求“功能分区”:实验室需明确样品接收区、检测区、校准区,避免交叉污染;CNAS要求“环境适应性”:温湿度、洁净度需满足检测方法要求。设计时需同步考虑:比如食品实验室样品接收区需满足CMA的“常温/冷藏分区”,同时符合CNAS的“与检测区物理隔离”;天平室温湿度需同时满足CMA的“20±2℃”(计量要求)与CNAS的“液相色谱法温湿度敏感要求”。
设施设备需同步满足双标准:天平校准选双资质机构,环境安装自动温湿度监测系统,实时记录数据,例如天平室用记录仪记录温湿度,数据可同时用于CMA计量核查与CNAS环境验证。
检测能力范围的协同申报
CMA的检测能力范围基于现行有效标准,CNAS基于验证后的方法。申报项目需同时符合双要求:比如“大气PM2.5测定”需确认GB 3095-2012是CMA认可的现行标准,也通过了CNAS要求的“方法验证”(如检出限测试)。
能力验证需选覆盖双认证的计划:例如参加“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COD能力验证”,既可满足CMA的“每年至少1次”要求,也可满足CNAS的“PT计划”要求,结果合格则同时申报双认证的检测能力范围,避免重复参加。
不符合项的协同整改
双认证评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需协同制定整改计划:比如“方法验证记录缺失回收率数据”,整改需同时满足CMA的“补全记录(可追溯)”与CNAS的“重新验证方法适用性(回收率≥80%)”,明确整改期限(一般30天)与责任人(质量负责人)。
整改后需验证有效性:例如补全记录后由质量负责人审核,重新验证后通过内部比对确认结果准确,再将整改结果同时提交CMA与CNAS评审组,避免重复整改。此外,需分析根源(如“程序未要求记录回收率”),修改《方法验证程序》明确要求,防止问题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