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AS认证资质现场评审中不符合项的常见类型
[ CNAS认证资质 ]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CNAS认证是实验室证明其检测/校准能力符合国际标准的重要资质,现场评审作为认证的核心环节,直接验证实验室体系运行的符合性与有效性。其中,不符合项的识别与整改是评审的关键内容,明确常见不符合项类型,有助于实验室提前排查风险、提升体系运行质量。本文结合评审实践,梳理CNAS现场评审中常见的不符合项类型,为实验室准备认证提供参考。
体系文件与实际运行的偏离
体系文件是实验室运行的“纲领”,但部分实验室存在文件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常见表现为文件抄袭模板,未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调整——比如某食品检测实验室的《样品管理程序》照搬环境检测实验室内容,未涵盖食品样品的冷链运输要求;或文件更新不及时,未同步覆盖新引入的检测方法、设备或业务范围,比如实验室新增了重金属检测项目,但《检测方法控制程序》仍未纳入该方法;还有执行不到位,比如文件规定“设备校准后需贴状态标识”,但实际操作中部分设备未贴标识,导致无法识别设备状态。这类问题会让评审组质疑实验室体系的“落地性”,直接影响认证结果。
人员能力与岗位要求的不匹配
人员是实验室的核心资源,其能力直接影响结果可靠性。常见不符合项包括:关键岗位人员无相应资质,比如授权签字人未取得CNAS认可的资格,或检测组长无相关专业背景;培训管理不规范,比如新员工上岗前未进行岗位培训,或培训仅做了签到但无考核记录(如未通过笔试或实操评估);能力验证与考核缺失,比如检测人员未参加外部能力验证,或内部比对试验结果不合格却未采取纠正措施。例如某建材实验室的水泥强度检测人员,未经过GB/T 17671-2021标准培训就上岗,导致检测结果偏差超过允许范围。
设备管理的规范性缺失
设备是检测/校准的基础工具,其管理不规范易导致结果失准。常见问题有:设备未按要求校准/检定,或校准证书过期——比如某实验室的液相色谱仪校准证书已过期3个月,仍用于药品含量检测;维护记录不全,比如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维护记录仅写“正常”,未记录维护内容(如更换雾化器)或维护人员;设备状态标识错误,比如已故障的离心机仍贴“合格”标识,或校准不合格的设备未隔离存放;还有设备档案不完整,缺少购置合同、说明书等原始资料,导致无法追溯设备历史。这类问题会直接触发“设备未处于合格状态”的严重不符合项。
检测/校准过程的控制漏洞
检测/校准过程是实验室能力的直接体现,常见控制漏洞包括:方法选择错误,比如使用作废的国家标准(如仍用GB/T 223.1-2008而非更新后的GB/T 223.1-2022),或未根据样品特性选择合适方法(如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挥发性有机物时,未采用顶空进样法导致结果偏低);方法验证/确认缺失,比如引入新方法时未做检出限、精密度验证,直接用于客户样品检测;环境条件不满足,比如微生物实验室的洁净区温度超过25℃(标准要求18-24℃),或天平室湿度超标导致天平漂移;样品管理混乱,比如样品编号重复、破损或丢失,或样品制备过程未按要求均质,导致检测结果代表性不足。
记录与数据的追溯性不足
记录是结果追溯的唯一依据,常见问题有:记录不完整,比如原始实验记录未填写环境温度、设备编号或样品批号,导致无法复现实验过程;数据修改不规范,比如直接涂黑或擦除错误数据,未标注修改原因、日期及修改人签名;记录缺漏关键信息,比如校准记录未写校准机构名称或校准证书编号,或检测报告中的数据未关联原始记录;还有电子记录的安全问题,比如实验数据仅存于个人电脑未备份,或电子签名未启用,导致数据易被篡改且无法追溯。这类问题会让评审组质疑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内审与管理评审的有效性不足
内审与管理评审是实验室自我改进的重要机制,常见有效性问题包括:内审覆盖不全,比如仅审核检测环节,未覆盖设备管理、人员培训等关键要素;内审深度不够,比如仅检查记录完整性,未验证记录的真实性(如未核对设备使用记录与检测报告的时间一致性);不符合项整改不到位,比如对“设备校准过期”的不符合项,仅回复“已校准”,未提供新的校准证书或校准记录;管理评审输入不充分,比如未收集客户投诉、能力验证结果或设备维护情况等信息,导致管理评审仅流于形式;还有管理评审输出无针对性,比如仅提出“加强培训”,未明确培训对象、内容及时间要求。这类问题会让评审组认为实验室缺乏“自我改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