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CMA认证资质时量值溯源体系的建立要求
[ CMA认证资质 ]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量值溯源体系是检验检测机构申请CMA认证的核心支撑,它通过“不间断的溯源链”将检测结果关联至国家或国际测量标准,直接决定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对于拟申请CMA资质的机构而言,建立符合要求的量值溯源体系,是通过评审、获得资质的关键前提。
量值溯源体系的核心内涵与CMA认证的关联
量值溯源的本质是“从测量结果向更高等级标准的追溯”,依据ISO 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定义,需形成“测量设备-校准标准-国家/国际标准”的不间断链,且每个环节需明确不确定度。在CMA认证中,量值溯源是评审的“硬指标”——机构需证明:所有用于检测的设备、标准物质,均能通过有效途径追溯至权威标准,否则检测结果将不被认可。
例如,食品检测中使用的液相色谱仪,其波长准确性需溯源至国家光学计量标准;环境检测中的pH计,需通过标准缓冲溶液(有证)溯源至国家pH基准。若无法证明溯源性,即便检测操作规范,结果也会因“源头不可靠”被判定为不符合要求。
CMA认证对量值溯源的法规与准则要求
申请CMA需严格遵循两项核心文件:
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63号),其中第二十四条明确“机构应保证量值溯源的有效性”。
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RB/T 214-2017),其4.4.3条细化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应对测量设备和标准物质进行量值溯源,确保结果可追溯至国家或国际测量标准”。
评审准则进一步明确:① 测量设备需按“校准周期”进行外部或内部校准;② 标准物质必须使用“有证标准物质(CRM)”;③ 无法直接溯源的设备,需通过“方法验证、实验室间比对”等方式证明可靠性;④ 需保留完整的溯源记录,供评审组核查。
量值溯源的主要途径与选择逻辑
CMA认证中,量值溯源的途径需根据设备类型、校准能力综合选择:
1、外部校准/检定:适用于有国家/行业校准规范(如JJF 1071《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或检定规程(如JJG系列)的设备,需选择具备资质的机构——要么是“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如各地计量院),要么是“CNAS认可的校准实验室”(需核查其认可范围包含该设备)。
2、内部校准:适用于无国家校准规范的专用设备(如某些企业定制的检测装置),但需满足评审准则4.4.10条要求:内部校准人员需经培训考核,标准器需能溯源至更高等级标准,方法需编制作业指导书并验证(如与外部校准结果比对,偏差≤不确定度的1/3)。
3、标准物质溯源:所有用于校准、检测的标准物质(如重金属标准溶液、农药残留标样),必须采购“有证标准物质”——证书需包含“溯源性声明”(如“本标物溯源至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定值日期、有效期、不确定度。
标准物质的溯源性管理细节
标准物质是“量值溯源的载体”,其管理需覆盖“采购-存储-使用-核查”全流程:
采购时,需从“标准物质生产者资质认定(CMAC)”获证机构或国际权威供应商(如美国NIST、德国DR.Ehrenstorfer)购买,避免“无证标物”——例如,某机构采购的“COD标准溶液”无证书,评审中直接被判定为“量值溯源不符合”。
存储需严格遵循证书要求:如“-20℃冷冻保存”的血清标样,若误存于4℃冰箱,需立即报废并重新采购;使用前需核查“有效期”和“物理状态”——如液体标样出现沉淀、固体标样吸潮,需停止使用并记录。
期间核查是关键:对稳定性差的标物(如易挥发的有机标样),需每3个月用“更高等级标物”验证其浓度准确性;若核查结果超出不确定度范围,需重新校准或更换标物。
内部校准的实施条件与记录要求
内部校准并非“机构自行校准”的“便利通道”,需满足严格条件:
人员需“持证上岗”——例如,校准气相色谱仪的人员,需通过“气相色谱校准技术”培训,掌握不确定度评估方法(如A类评定:重复测量的标准偏差;B类评定:校准标准的不确定度)。
标准器需“溯源至更高等级”:若内部校准pH计,需使用“国家一级pH标准缓冲溶液”(溯源至国家pH基准),且其精度需高于被校准pH计(如标准器的不确定度≤0.01pH,被校准设备≤0.02pH)。
记录需“可追溯”:内部校准记录应包含“校准日期、校准人员、标准器编号、校准项目(如pH计的定位、斜率)、原始数据、不确定度计算、结果判定(合格/不合格)”——例如,校准某pH计的记录中,若未标注“标准缓冲溶液的证书编号”,评审将判定为“溯源性不完整”。
量值溯源文件的保留与核查要点
溯源文件是“证明量值可靠的证据”,需按“全生命周期”保留:
外部校准证书需保留“原件或加盖校准机构公章的复印件”,且证书需包含:校准机构的“CNAS认可标识”或“计量授权证书号”、校准项目(如液相色谱仪的“波长”“流速”)、校准结果(如波长偏差≤1nm)、不确定度(如±0.5nm)、有效期(如“2024年10月前有效”)。
标准物质证书需“归档保存”:包含采购合同、证书原件、期间核查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标物有效期后2年”;内部校准记录需按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归档,保存期限不少于6年(或按机构《记录控制程序》规定)。
评审中,评审组会“抽査文件的完整性”——例如,某机构的“电子天平校准证书”缺失“不确定度”项,需立即联系校准机构补充,否则无法通过评审。
常见问题的应对策略
申请CMA时,量值溯源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1:“专用设备无国家校准规范”——例如,某汽车检测机构的“车轮动平衡机”无校准规范,可选择“具备同类设备校准能力的CNAS认可机构”(如某省级计量院的“汽车检测设备校准”范围),或通过“实验室间比对”(与其他CMA机构的同类型设备测试同一样品,结果偏差≤5%)证明可靠性。
问题2:“溯源中断”——例如,某机构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校准过期3个月,需立即重新校准,并评估“中断期间的检测结果”:若该期间检测了“饮用水中的铅”,需用“有证标样”重新测试留存样品,若结果一致,则可继续使用原报告;若不一致,需召回报告并重新检测。
问题3:“标准物质无溯源性”——若采购的“汞标准溶液”无证书,需立即更换为“有证标物”,并对“已使用该标物的检测结果”进行复核:如某机构用无证汞标物检测了10批次废水,需重新用有证标物测试这10批次样品,确保结果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