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用品

日常用品

服务热线:

塑料包装材料检测中常见的有害物质有哪些

三方检测机构 2025-04-06

包装材料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塑料包装因轻便、耐候性强、成本低廉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日用品等领域,但其隐藏的有害物质风险却不容忽视。这些物质可能通过接触、迁移进入食品或环境,威胁人体健康。了解塑料包装材料中常见的有害物质类型、来源及迁移规律,是开展有效检测与风险管控的关键。本文将梳理塑料包装检测中最常关注的几类有害物质,解析其特性与潜在危害。

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隐形的内分泌干扰者

塑化剂是塑料加工中最常用的增塑剂,主要用于提高聚氯乙烯(PVC)等硬塑料的柔韧性与延展性,常见于食品保鲜膜、饮料瓶标签、一次性手套等产品。其中,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是检测频率最高的两类。

塑化剂的迁移性是其风险核心:当塑料包装接触油脂类食品(如油炸薯片、食用油)或处于高温环境(如微波炉加热、热水浸泡)时,塑化剂会通过分子扩散从塑料内部迁移至食品表面,甚至融入食品基质。例如,PVC保鲜膜包裹油炸食品时,DEHP的迁移量可达到未接触油脂时的数倍。

其危害主要源于内分泌干扰作用:塑化剂能模拟或抑制人体雌激素、雄激素的功能,长期摄入可能干扰生殖系统发育——儿童接触过量DEHP可能出现性早熟,成年人则可能面临精子质量下降、卵巢功能异常等问题。此外,动物实验显示,塑化剂还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存在关联。

目前,我国针对食品接触塑料中的塑化剂制定了严格限量标准,如GB 5009.27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规定,DEHP在食品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为1.5mg/kg,DBP为0.3mg/kg,检测方法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为主。

重金属:从原料到成品的潜在隐患

重金属是塑料包装中另一类常见有害物质,其来源涵盖原料、助剂及加工环节:原料方面,再生塑料中的金属杂质(如废塑料回收时混入的金属碎片)是重要来源;助剂中,传统的铅盐稳定剂(用于PVC塑料)、镉系颜料(用于红色、黄色包装)也会引入重金属;部分劣质颜料或填充剂(如碳酸钙)中的重金属杂质同样不可忽视。

常见的重金属包括铅、镉、汞、铬等。铅主要来自铅盐稳定剂,虽已被有机锡稳定剂逐步替代,但部分小作坊仍在使用;镉多源于硫化镉颜料,常用于食品包装的彩色印刷;汞则可能来自某些抗菌助剂,但较为少见。

重金属的迁移多发生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例如,含铅的PVC保鲜膜接触醋、番茄汁等酸性食品时,铅会以离子形式溶解并迁移至食品中;镉系颜料则可能在接触油性食品时,通过脂溶性迁移进入食品。

其危害具有累积性与隐蔽性:铅会损害神经系统,儿童长期摄入可能导致智力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镉会累积在肾脏,引发骨痛病(骨软化、骨折);汞则会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记忆力下降、肢体震颤。我国GB 4806.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树脂》明确限制了重金属的溶出量,如铅的最大允许溶出量为1mg/kg。

双酚A(BPA):食品接触涂层中的“老问题”

双酚A是生产环氧树脂与聚碳酸酯(PC)塑料的核心原料。环氧树脂常用于食品罐的内壁涂层(如马口铁罐头、饮料瓶盖子),起到防腐蚀、隔离金属的作用;PC塑料则曾广泛用于婴儿奶瓶、太空杯等容器。

双酚A的迁移风险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当涂层或塑料接触高温食品(如热汤、热茶)、酸性食品(如橙汁、番茄 sauce)或酒精类饮品时,双酚A会从材料中析出。例如,装有热咖啡的PC杯子,其双酚A迁移量可达到常温下的10倍以上。

动物实验揭示了双酚A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它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模拟雌激素作用,影响生殖系统发育。胎儿与幼儿是高风险群体——孕期接触双酚A可能导致胎儿性别发育异常,幼儿长期接触可能出现性早熟、精子数量减少等问题。

鉴于其潜在危害,全球多个地区已对双酚A实施限制:欧盟2011年禁止双酚A用于婴儿奶瓶(EN 14350标准);我国GB 4806.1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涂料及涂层》也规定,双酚A的特定迁移量不得超过0.6mg/kg。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印刷与粘合环节的空气污染物

VOCs是塑料包装加工中“伴随产生”的有害物质,主要来自两个环节:一是印刷工艺,凹版印刷使用的溶剂型油墨(如苯系油墨)会释放苯、甲苯、二甲苯等VOCs;二是复合工艺,复合包装(如铝塑复合袋)使用的聚氨酯粘合剂会释放乙酸乙酯、丁酮等挥发性成分。

VOCs的风险分为两类:一是对生产环境的影响——车间内高浓度VOCs会刺激工人呼吸道,引发头痛、恶心等症状,长期接触苯甚至会增加白血病风险;二是对食品的影响——VOCs会通过“迁移-吸附”作用进入食品,尤其是油性食品(如坚果、巧克力),导致食品出现“油墨味”“溶剂味”,影响感官品质。

不同VOCs的迁移能力差异较大:苯的脂溶性强,易迁移至脂肪含量高的食品;乙酸乙酯挥发性强,更易通过空气扩散,但残留量较低。我国GB/T 10004-2008《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 干法复合、挤出复合》规定,复合膜的残留溶剂总量不得超过5mg/m²,其中苯类溶剂不得检出。

多环芳烃(PAHs):高温加工带来的致癌风险

多环芳烃是一类由多个苯环连接而成的有机化合物,塑料中的PAHs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是加工过程中的高温处理——塑料挤出、注塑时,原料中的有机物在150℃以上高温下会发生热分解或聚合,生成苯并[a]芘(BaP)、苯并[b]荧蒽等PAHs;二是再生塑料的杂质——回收的废塑料(如废轮胎、废电缆皮)中可能含有PAHs,加工后会转移至新包装中。

PAHs的迁移特性与脂肪含量密切相关:它们是脂溶性物质,易从塑料表面迁移至脂肪含量高的食品(如肉类、奶酪、油炸食品)。例如,用含PAHs的塑料膜包裹烤肉时,BaP的迁移量可达到0.1μg/kg以上,接近我国食品中BaP的限量标准(0.5μg/kg)。

PAHs的危害以致癌性为主:苯并[a]芘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认定的1类致癌物,长期摄入会增加肺癌、皮肤癌的发病风险;此外,PAHs还具有致畸、致突变作用,可能损害DNA,导致细胞突变。我国GB 5009.26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多环芳烃的测定》规定,食品中苯并[a]芘的限量为0.5μg/kg。

全氟化合物(PFOA/PFOS):防油涂层背后的持久危害

全氟辛酸(PFOA)与全氟辛烷磺酸(PFOS)是塑料包装中常用的“防油助剂”,广泛用于快餐盒的防油层、零食包装的内层(如薯片袋、饼干袋),能有效防止油脂渗透。

这类物质的最大特点是“持久性”:它们是人工合成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环境中难以降解,进入人体后也无法通过代谢排出,会长期累积在肝脏、血液中。

迁移风险主要来自高温与油脂:当防油涂层接触热薯条、炸鸡等高温油性食品时,PFOA与PFOS会从涂层中析出,迁移至食品中。例如,快餐盒中的PFOA在接触100℃以上的炸鸡时,迁移量可达到常温下的5倍。

其危害涉及多个系统:动物实验显示,PFOA会降低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感染风险;PFOS会干扰甲状腺激素分泌,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由于其持久性危害,全球已启动禁用行动——美国EPA 2006年禁止PFOS用于食品包装,我国GB 31604.3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的测定》也规定,两者的特定迁移量不得超过0.02mg/kg。

残留溶剂:印刷与复合工艺的“余毒”

残留溶剂是塑料包装中“易被忽视”的有害物质,主要来自印刷与复合工艺中未完全挥发的溶剂。例如,凹版印刷用的乙醇、异丙醇,复合工艺用的乙酸乙酯、甲苯等,若加工后未经过充分的干燥(如烘道温度不够、时间不足),就会残留在包装材料中。

残留溶剂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感官影响——溶剂挥发会导致食品出现“刺鼻气味”,如饼干袋中的“油墨味”“胶味”,降低消费者接受度;二是毒性影响——长期摄入高残留的溶剂(如甲苯)会损害肝脏、肾脏,甚至引发神经系统病变。

不同溶剂的残留限量不同:我国GB/T 10004-2008标准规定,复合膜的残留溶剂总量不得超过5mg/m²,其中苯类溶剂(如苯、甲苯)不得检出,因为苯的致癌性极高。

检测残留溶剂的常用方法是气相色谱法(GC),通过顶空进样技术(HS-GC)可准确测定包装材料中挥发性溶剂的含量,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