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

服务热线:

护肤品保湿功效性验证的体外模型构建方法是什么?

三方检测机构 2025-02-02

功效性验证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护肤品的保湿功效是消费者核心诉求之一,体外模型因标准化、伦理友好、成本可控等优势,成为行业验证保湿功效的关键手段。其通过模拟皮肤结构、细胞组成及生理功能,从细胞、组织到分子层面解析保湿机制,为产品开发提供量化数据。本文系统梳理保湿功效验证常用体外模型构建方法,涵盖角质层模拟、细胞培养、3D重建等维度,解析各模型逻辑与应用场景。

角质层模拟模型:基于脂质屏障的保湿屏障功能验证

角质层是皮肤最外层,由角质细胞和细胞间脂质(神经酰胺、胆固醇、脂肪酸)组成,其完整脂质双层是维持保湿的关键屏障。角质层模拟模型的核心是还原这一脂质结构:通常将三者按1:1:1摩尔比混合,溶解于氯仿-甲醇溶液后,均匀铺展在聚碳酸酯微孔膜上,待溶剂挥发后形成类似天然角质层的脂质薄膜。

模型有效性需通过模拟经皮水分流失(TEWL)验证:将模型固定在自定义测试装置中,一侧接触保湿成分溶液,另一侧用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水分流失速率。例如,含神经酰胺的保湿成分处理后,TEWL值较空白组降低30%以上,说明成分修复了脂质屏障,增强了保湿能力。

此外,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可分析脂质结构完整性:未处理的模拟角质层在50℃左右出现脂质相变峰,经保湿成分处理后,相变峰温度范围变窄、强度增强,提示脂质排列更有序,屏障功能更稳定。

成纤维细胞培养模型:细胞层面的保湿机制解析

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是保湿的“细胞工厂”,负责分泌透明质酸(HA)、胶原蛋白等 extracellular matrix成分,这些物质能在真皮中形成水分潴留的网状结构。成纤维细胞模型的构建需从人皮肤组织或细胞库获取原代细胞,经胰酶消化后接种于DMEM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传代至第3-5代时用于实验——此时细胞状态稳定,分泌功能活跃。

模型应用时,将保湿成分(如甘油、透明质酸)按梯度浓度加入培养体系,孵育24-48小时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上清液中HA的含量,或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测定水通道蛋白3(AQP3)的mRNA表达水平。例如,1%浓度的透明质酸处理后,成纤维细胞分泌的HA含量较空白组增加2倍,AQP3表达量上调1.8倍,直接证明成分通过促进内源性保湿因子分泌发挥作用。

为排除细胞毒性干扰,需同步进行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若存活率高于90%,说明成分在有效浓度下无细胞毒性,确保结果可靠。

3D皮肤重建模型:接近在体环境的立体保湿验证

传统2D细胞模型缺乏立体结构,无法模拟保湿成分在皮肤中的渗透、滞留及与不同细胞层的相互作用。3D皮肤重建模型通过分层培养角质形成细胞(表皮)和成纤维细胞(真皮),构建出接近人体皮肤的立体结构:首先将成纤维细胞接种于胶原蛋白凝胶中,培养3天形成真皮层;随后在真皮层表面接种角质形成细胞,置于气液界面培养14天,促使角质形成细胞分化为角质层、颗粒层、棘层等多层结构。

3D模型的优势在于动态监测保湿效果:将保湿成分涂抹于模型表面,用Corneometer(皮肤水分含量测试仪)每天检测表皮水分含量,用TEWL仪监测水分流失。例如,某保湿霜处理后,表皮水分含量24小时内维持在80AU以上(空白组为50AU),TEWL值持续低于10g/m²·h(空白组为18g/m²·h),说明成分能有效维持皮肤水分。

通过冷冻切片和免疫荧光染色,还可观察保湿成分的分布:将荧光标记的透明质酸涂抹于模型后,共聚焦显微镜显示荧光主要集中在角质层和颗粒层,提示成分滞留于表皮,能发挥长效保湿作用。

透皮扩散模型:保湿成分的经皮传输效率评估

保湿成分需穿透角质层并滞留于皮肤中,才能发挥持久功效——透皮扩散模型可定量评估这一过程。经典的Franz扩散池是常用装置:将皮肤替代物(如猪耳皮,其角质层厚度与人类接近)固定在供给池与接收池之间,供给池加入保湿成分溶液,接收池加入生理盐水(模拟真皮层组织液)。

实验过程中,定时从接收池取样,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或质谱(MS)测定成分浓度,计算渗透系数(Kp)和累积渗透量;实验结束后,剥离皮肤替代物的表皮层,提取成分测定滞留量。例如,甘油的Kp值为0.8×10^-6 cm/s,表皮滞留量占总渗透量的85%,说明其易穿透角质层且主要留在表皮,符合保湿成分的理想传输特征。

为提高模型重复性,皮肤替代物需预处理:猪耳皮需去除皮下脂肪,用生理盐水浸泡2小时恢复天然湿度;合成膜(如聚二甲基硅氧烷膜)则需用乙醇清洗去除表面杂质。

多模型整合:从机制到效果的全面验证

单一模型仅能反映保湿功效的某一侧面——角质层模型关注屏障修复,成纤维细胞模型关注细胞分泌,3D模型关注整体效果。因此,需将多模型数据整合,形成综合评价体系。

以某透明质酸保湿精华为例:首先用透皮扩散模型验证其渗透效率(表皮滞留量90%),再用成纤维细胞模型验证其促进HA分泌的能力(HA含量增加2.5倍),最后用3D皮肤模型验证其动态保湿效果(24小时TEWL降低40%)。多模型数据的一致性表明,该精华通过高效渗透、促进内源性保湿因子分泌及修复屏障,实现了优异的保湿功效。

整合时需设定量化标准:例如,透皮滞留量≥80%、成纤维细胞HA分泌增加≥1倍、3D模型TEWL降低≥20%,可判定保湿功效显著。这种体系既避免了单一模型的局限性,又为产品功效声称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