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

服务热线:

原料药杂质分析的方法开发流程包括哪些主要阶段和验证环节

三方检测机构 2025-01-24

原料药杂质分析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原料药作为药品的核心原料,其杂质水平直接影响药品安全性与有效性。杂质分析方法的开发需以法规为框架,结合杂质特性与分析技术,通过系统流程确保方法能准确识别、定量所有潜在杂质。本文将拆解这一流程的主要阶段,以及各阶段对应的验证要点,为行业从业者提供可操作的参考。

杂质谱分析与目标杂质确定

杂质谱分析是方法开发的起点,目的是梳理原料药中所有潜在杂质的来源与类型。这一步需结合合成工艺、降解途径与质量标准——工艺杂质来自未反应的中间体、副产物(如酰化反应残留的酰化剂),降解杂质来自储存中的氧化、水解(如易水解原料药生成的羧酸),还有残留溶剂、重金属等。例如,某抗生素原料药的合成使用氯化反应,可能残留氯化中间体;而维生素类原料药易氧化,会产生醌类降解物。

目标杂质的确定需参考ICH Q3A/B、中国药典等法规,优先关注“显著杂质”(含量≥0.1%)或毒性杂质(如基因毒性烷基化剂)。比如,基因毒性杂质即使含量仅0.001%,也需纳入目标清单。同时,要考虑临床剂量——高剂量药物的杂质限度更严格,因为绝对摄入量更高。

杂质谱分析需形成书面清单,包括杂质名称、结构、来源与限度。这份清单是后续方法开发的“靶标”,若工艺调整(如更换催化剂),需重新补充分析,避免遗漏新杂质。

例如,某原料药的合成路线优化后,用酶催化替代化学催化,原有的化学副产物消失,但可能产生酶残留或酶解中间体,需更新杂质谱并调整目标杂质。

分析方法的选择与初步设计

方法选择需基于杂质的理化性质:极性强的杂质选HPLC(配UV或PDA检测器),挥发性杂质选GC(配FID或MS),基因毒性杂质选LC-MS/MS(灵敏度达ng/mL级)。例如,残留溶剂(如乙醇、丙酮)用GC-FID检测,而芳香族工艺杂质用HPLC-UV更合适。

初步设计需确定核心参数:色谱柱选C18(非极性杂质)或氨基柱(糖类杂质),流动相用乙腈-水(反相)或正己烷-异丙醇(正相),检测器波长根据杂质的最大吸收设定(如苯环类选254nm,脂肪族选210nm末端吸收)。

比如,某含吡啶环的原料药,杂质多为极性中等的芳香族化合物,选C18柱(5μm,4.6×250m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UV波长254nm——既能保留主峰,又能让杂质获得足够响应。

初步设计还要考虑兼容性:若需同时检测5种杂质,方法需覆盖所有杂质的保留时间,避免峰重叠;若基因毒性杂质的限度为0.001%,则LC-MS/MS的灵敏度比UV更匹配。

方法优化:关键参数的调试与筛选

初步方法需优化解决分离度不足、峰形拖尾等问题。流动相pH是关键——碱性杂质用低pH(0.1%甲酸)抑制解离,增强保留;酸性杂质用高pH(0.1%氨水)改善峰形。例如,某碱性杂质在pH7.0时峰形拖尾,调至pH3.0后峰形对称,分离度从1.2升至1.8。

梯度洗脱程序需平衡分离度与时间:若杂质保留过强,加快乙腈比例上升速率(如10%到90%用20分钟);若分离度不足,减慢速率或设平台期(如50%乙腈保持5分钟)。柱温影响保留与柱效——升高温度(30℃→35℃)可降低黏度,提高分离度,但热敏性杂质需避免高温。

流速通常设为1.0mL/min,若需提高分离度,降为0.8mL/min(延长分析时间);若柱压过高,升为1.2mL/min(牺牲部分分离度)。优化可用“单因素法”(逐个调参数)或DoE(多参数同步优化),比如DoE发现流动相pH3.0、乙腈30%、温度30℃时,杂质分离度最优。

例如,某方法初始流速1.0mL/min,分离度1.4,调至0.8mL/min后,分离度升至1.6,符合要求,同时分析时间从20分钟延长至25分钟,仍在可接受范围内。

杂质分离度与响应度的确认

分离度是核心指标(R≥1.5,中国药典要求),需用混合杂质对照品溶液验证——主峰与杂质、杂质之间的峰均需分离。例如,主峰保留10分钟,杂质A保留11分钟,峰宽均0.4分钟,R=(11-10)/(0.4+0.4)=1.25,需优化流动相比例至R≥1.5。

响应度需满足信噪比要求:定量限(LOQ)S/N≥10,检测限(LOD)S/N≥3。比如,杂质B的LOQ浓度0.05μg/mL,峰面积1000,噪声50,S/N=20,符合定量要求;LOD浓度0.015μg/mL,S/N=6,满足检测。

确认时需用“模拟样品”——主峰浓度1mg/mL(相当于原料药100%浓度),杂质浓度0.1μg/mL(0.01%),确保杂质峰在主峰旁清晰分离,且响应足够。若杂质峰被主峰掩盖,需调整色谱柱或流动相。

例如,某原料药的主峰峰宽较宽,掩盖了相邻的杂质峰,更换为细颗粒色谱柱(3μm)后,峰宽减小,杂质峰顺利分离,分离度达1.7。

专属性与选择性验证

专属性是方法区分目标杂质与其他成分的能力,需做三项试验:分离试验(混合对照品分离度≥1.5)、降解试验(强制降解生成的杂质需分离)、空白试验(溶剂/辅料无干扰)。

降解试验模拟极端条件:高温(60℃10天)、高湿(75%RH10天)、强光(4500Lux10天)、酸/碱水解(0.1M HCl/NaOH 80℃1小时)、氧化(3%H₂O₂室温1小时)。例如,某原料药经氧化降解生成杂质C,需确认方法能分离C与主峰,且C的峰面积可定量。

空白试验需检查溶剂(如甲醇)、辅料(如微晶纤维素)在杂质保留时间处是否有峰。若辅料产生干扰峰,需调整流动相或更换辅料。

未知杂质需识别:若降解试验出现未知峰,用LC-MS确认结构,若面积≥0.1%,需纳入目标杂质或调整方法分离。例如,某未知峰面积0.12%,经LC-MS确认为氧化产物,需补充进杂质谱并优化方法。

线性与定量限、检测限确认

线性反映峰面积与浓度的线性关系,需5个梯度浓度(如0.05%、0.08%、0.1%、0.12%、0.15%限度),回归系数r≥0.995(ICH要求)。例如,杂质A的线性方程y=1000x+50,r=0.998,符合要求。

LOQ是准确定量的最低浓度(S/N≥10),LOD是检测的最低浓度(S/N≥3)。计算可用“信噪比法”或“标准偏差斜率法”(LOD=3.3σ/S,LOQ=10σ/S,σ是空白标准偏差,S是斜率)。例如,空白σ=20,S=1000,LOD=0.066μg/mL(0.0066%),LOQ=0.2μg/mL(0.02%)。

线性与LOQ需覆盖所有目标杂质,尤其是基因毒性杂质(LOQ需低于限度0.001%)。例如,某基因毒性杂质的限度0.001%,LOQ需≤0.0008%,确保能准确定量。

若线性r=0.990(低于0.995),需检查浓度范围是否合适,或是否存在基质效应(如辅料吸附杂质),调整后重新验证。

精密度与稳定性考察

精密度包括日内(同一日6次进样)与日间(不同日6次进样),RSD≤2.0%。例如,6份杂质B加标样品(0.1%限度)的峰面积RSD=0.8%,符合要求。若日间RSD=3.0%,需检查色谱柱是否老化或流动相是否变质。

对照品溶液稳定性:考察室温/冷藏下峰面积变化,若24小时内变化≤5%,可室温保存;若变化10%,需现配现用。例如,杂质C的对照品溶液室温8小时后峰面积降10%,需4℃冷藏并4小时内使用。

样品溶液稳定性:考察原料药溶液在进样器中的稳定性,若24小时主峰降5%,杂质升3%,需12小时内完成分析。例如,某原料药溶液在进样器中放置16小时后,降解杂质增加0.05%,需缩短分析时间至8小时内。

回收率试验与准确度评估

回收率是加标回收的比例(90%-110%),需做80%、100%、120%限度浓度,各3次平行试验。例如,原料药本底杂质A0.02%,加0.08%对照品(总0.1%),测得0.098%,回收率=(0.098-0.02)/0.08×100%=97.5%,符合要求。

基质效应需评估:若辅料吸附杂质导致回收率85%,需用内标法(如加杂质D作内标),调整后回收率升至95%。例如,某片剂辅料微晶纤维素吸附杂质E,内标法后回收率从82%升至93%。

回收率验证需覆盖所有目标杂质,若某杂质回收率85%(低于90%),需检查提取方法(如超声时间延长)或色谱条件(如流动相pH调整),确保准确度。

耐用性测试与文件化

耐用性考察微小参数变化(流动相±2%、pH±0.2、柱温±5℃、流速±0.1mL/min)下的性能。例如,流动相乙腈30%→32%,柱温30℃→35℃,流速1.0→1.1mL/min,检查分离度是否≥1.5,峰面积变化≤5%。若变化超过限度,需缩小参数范围(如pH3.0±0.1)。

方法开发完成后,需文件化所有结果:杂质谱报告、优化记录、验证数据、SOP。文件需符合GMP要求,记录试验日期、操作人员、仪器型号,以便追溯。例如,方法开发报告中需附DoE优化的图表、验证试验的原始数据。

最后用实际样品确认方法:某批原料药的杂质A0.08%(限度0.1%),杂质B0.05%,未知杂质<0.05%,符合标准,说明方法有效。文件化后,方法可用于日常质量控制。

例如,某企业的SOP中明确:流动相pH3.0±0.1,柱温30℃±2℃,流速1.0±0.1mL/min,确保方法在实验室间转移时的一致性。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