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杂质分析中不确定度评估的主要步骤和计算方法是什么
原料药杂质分析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原料药杂质分析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关键环节,而不确定度评估则是衡量分析结果可靠性的核心工具——它能量化结果的分散性,为杂质限度判断、方法验证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结合ICH Q2(R1)、USP <41>等指导原则,系统梳理原料药杂质分析中不确定度评估的主要步骤,并拆解关键计算方法,助力分析人员建立规范的评估流程。
确定评估目标与数学模型
不确定度评估的起点是明确“评估对象”——在原料药杂质分析中,评估目标通常是“特定杂质的含量结果”,如“杂质A的质量分数w(%)”或“未知杂质的浓度c(μg/g)”。需注意:评估目标需与分析方法的“报告结果”一致(如方法验证中报告的是“平均含量”,则评估对象为平均结果;若为“单次测定结果”,则评估对象为单次值)。
下一步是建立“数学模型”——将评估目标与直接测量的输入量关联,模型需全面覆盖所有影响结果的步骤。例如,外标法测定杂质含量时,样品需经过称量、溶解、定容、稀释,对照品需配制浓度,最终通过峰面积计算,因此数学模型为:w = (A样×C标×V×D)/(A标×m×1000)。其中:A样是样品溶液中杂质的峰面积,C标是对照品溶液的浓度(μg/mL),V是样品定容体积(mL),D是样品的稀释倍数,A标是对照品溶液的峰面积,m是样品的称样量(g),1000是单位转换因子(将μg转换为g)。
数学模型的准确性需验证:若模型遗漏关键输入量(如稀释步骤的误差),会导致不确定度低估。例如,若样品需稀释2倍(D=2),但模型中未包含D,则稀释体积的误差(如移液管的体积误差)无法计入,最终结果的不确定度会偏小。因此,建立模型时需“跟着方法走”——每一步操作对应一个输入量。
此外,数学模型的形式需便于计算:乘法/除法模型(如外标法、面积归一化法)更适合用“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计算,加法/减法模型(如差值法测定杂质)则需用“绝对标准不确定度”计算。例如,差值法w = 总杂质-已知杂质,模型为加法,合成不确定度是各杂质不确定度的方和根。
识别不确定度来源
识别来源是不确定度评估的“全面性保障”——需覆盖从样品制备到结果计算的全流程,常见方法是“因果图法”(鱼骨图),将来源分为“人、机、料、法、环”五大类:
1、人员操作:样品称量的重复性(如称样时的手抖导致的质量差异)、定容时的视线误差(如凹液面未与刻度线对齐)、峰面积积分的主观性(如积分参数调整);
2、仪器设备:天平的校准误差(如天平显示值与实际质量的差异)、液相色谱仪的输液泵准确性(影响流动相流速,进而影响峰面积)、检测器的线性范围(峰面积与浓度的线性关系误差);
3、试剂与对照品:对照品的纯度不确定度(如证书上的纯度±0.5%)、溶剂的纯度(如溶剂中的杂质干扰样品峰)、对照品溶液的稳定性(如光照导致的降解);
4、方法本身:方法的回收率(如样品前处理导致的杂质损失)、方法的重复性(同一分析员同一仪器的短期变异)、方法的中间精密度(不同分析员不同仪器的长期变异);
5、环境因素:实验室温度的变化(影响溶液体积——温度每变化1℃,水的体积变化约0.02%)、湿度的变化(影响样品的吸湿性,导致称样量误差)。
以面积归一化法为例,具体来源包括:峰面积积分的准确性(积分参数设置)、峰分离度(相邻峰的干扰)、仪器的稳定性(保留时间漂移导致的峰匹配错误)、样品的均匀性(原料药混合不均导致的样品代表性误差)。需注意:若某来源的影响可通过方法验证消除(如通过过滤去除溶剂杂质),则无需计入;若无法消除(如积分的主观性),则必须量化。
量化各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
标准不确定度是单个输入量的不确定度,分为A类(统计法)和B类(非统计法),两者的区别在于“数据来源”:A类用试验数据,B类用已有信息。
A类评估:适用于可重复测量的输入量,如样品峰面积的重复性、称样量的重复性。计算方法是“样本标准差除以根号n”(n为测量次数)。例如,对杂质A进行6次平行称量,称样量分别为1.002g、1.001g、1.003g、1.002g、1.001g、1.002g,平均值m̄=1.002g,样本标准差s=√[(0+0.000001+0.000001+0+0.000001+0)/(6-1)]=√0.0000006≈0.000775g,则标准不确定度u(m)=s/√n=0.000775/√6≈0.000317g(即0.317mg)。
B类评估:适用于无法重复测量的输入量,如天平的校准误差、对照品的纯度不确定度。计算方法是“最大允许误差除以包含因子”(包含因子k根据分布类型选择)。常见分布类型及k值:(1)均匀分布(矩形分布):输入量在[a,b]范围内均匀分布,k=√3(如天平的最大允许误差、移液管的体积误差);(2)正态分布:输入量服从正态分布,k=1.96(对应95%置信水平,如对照品的纯度证书);(3)三角分布:输入量在[a,b]范围内,中间值出现概率最高,k=√6(如人员定容的视线误差)。
例如,移液管的校准证书显示体积为10.00mL,最大允许误差±0.02mL(均匀分布),则体积的标准不确定度u(V)=0.02/√3≈0.0115mL;对照品的纯度证书显示纯度为99.0%±0.5%(正态分布,95%置信水平),则纯度的标准不确定度u(P)=0.5%/1.96≈0.255%。
需注意:A类与B类评估的结果在数学上是等价的——都是标准偏差的估计值,因此合成时无需区分类型,直接代入公式即可。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是所有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对评估目标的综合影响,计算核心是“灵敏度系数”与“方和根法”。灵敏度系数(ci)表示输入量xi的变化对评估目标w的影响程度,计算公式为ci=∂w/∂xi(数学模型对xi的偏导数)。
以常用的外标法模型为例:w = (A样×C标×V×D)/(A标×m×1000),各输入量的灵敏度系数:
- 对A样(样品峰面积):ci1=w/A样(因为w=A样×...,所以偏导是.../A标×m×1000,即w/A样);
- 对C标(对照品浓度):ci2=w/C标;
- 对V(定容体积):ci3=w/V;
- 对D(稀释倍数):ci4=w/D;
- 对A标(对照品峰面积):ci5=-w/A标;
- 对m(称样量):ci6=-w/m;
由于各输入量独立(如A样与C标无关,V与m无关),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为:uc²(w) = (ci1×u(A样))² + (ci2×u(C标))² + (ci3×u(V))² + (ci4×u(D))² + (ci5×u(A标))² + (ci6×u(m))²。
为简化计算,通常将公式转换为“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形式——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xi)=u(xi)/xi,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r(w)=uc(w)/w,则上式可简化为:ur²(w) = ur²(A样) + ur²(C标) + ur²(V) + ur²(D) + ur²(A标) + ur²(m)。这种方法更直观,尤其适用于乘法/除法模型。
例如,外标法测定杂质A,w=0.20%,各输入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A样)=0.6%,ur(C标)=0.4%,ur(V)=0.2%,ur(D)=0.1%,ur(A标)=0.5%,ur(m)=0.1%,则ur(w)=√(0.6%²+0.4%²+0.2%²+0.1%²+0.5%²+0.1%²)=√0.83×10⁻²≈0.00911,因此uc(w)=0.20%×0.00911≈0.0018%。
需注意:若输入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如A样与A标都来自同一台液相色谱仪,受同一检测器误差影响),则需计入协方差项cov(xi,xj),公式变为uc²(w)=Σ(ci×u(xi))² + 2Σ(ci×cj×cov(xi,xj))。但在大多数原料药杂质分析中,输入量之间的相关性可忽略,因此可简化为方和根法。
计算扩展不确定度与结果报告
扩展不确定度(U)是“用户友好”的不确定度形式——它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扩大到一定置信水平,便于非专业人员理解结果的可靠性。ICH Q2(R1)推荐默认使用k=2(对应95%置信水平),因为这是最常用的置信水平,且适用于大多数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情况。
计算公式为:U = k×uc(w)。例如,上述外标法例子中,uc(w)=0.0018%,k=2,则U=0.0036%。需注意:扩展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不应超过2位(如0.0036%应简化为0.004%或0.003%),且结果的小数位数应与扩展不确定度匹配(如w=0.20%,U=0.004%,则报告为0.20±0.004%)。
结果报告需包含以下信息:(1)评估目标:如“原料药中杂质A的质量分数”;(2)结果值:如“0.20%”;(3)扩展不确定度:如“U=0.004%”;(4)置信水平与包含因子:如“置信水平95%,k=2”;(5)评估方法:如“依据ICH Q2(R1)和USP <41>”。
例如,完整报告为:“原料药中杂质A的质量分数w=0.20%,扩展不确定度U=0.004%(置信水平95%,k=2),评估依据ICH Q2(R1)和USP <41>。”
需避免的错误:(1)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过多(如U=0.00362%);(2)结果与不确定度的小数位数不匹配(如w=0.2%,U=0.004%);(3)未说明置信水平与包含因子(如仅报告U=0.004%)。
特殊来源的不确定度处理:回收率与重复性
在原料药杂质分析中,“回收率”与“重复性”是两个常见且重要的不确定度来源,需特别处理。
回收率(Recovery)是指“加标样品的测得量与加标量的比值”,反映方法的准确性。若回收率R≠100%,需在数学模型中加入校正因子(如w = 测得值/R),此时回收率的不确定度u(R)需计入合成不确定度。回收率的标准不确定度通常通过回收率试验的统计分析获得:例如,对加标量为0.1%的样品进行6次回收率试验,结果为97%、98%、99%、98%、97%、98%,平均值R̄=98%,样本标准差s(R)=0.816%,则标准不确定度u(R)=s(R)/√n=0.816%/√6≈0.333%,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R)=u(R)/R̄=0.333%/98%≈0.340%。
重复性(Repeatability)是指“同一分析员在同一仪器上,短时间内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测定的变异”,其标准不确定度u(repeat)通常通过重复性试验的样本标准差计算:例如,对某样品进行6次平行测定,结果为0.19%、0.20%、0.21%、0.20%、0.19%、0.20%,样本标准差s=0.0082%,则u(repeat)=s/√n=0.0082%/√6≈0.0033%。需注意:若数学模型中已包含重复性(如A类评估中的重复性),则无需重复计算。
中间精密度(Intermediate Precision)是指“不同分析员、不同仪器、不同日期对同一样品进行测定的变异”,其标准不确定度u(IP)通常通过中间精密度试验的方差分析(ANOVA)计算。例如,2个分析员、2台仪器、3天的试验,共12个数据,方差分析得中间精密度的标准差s(IP)=0.010%,则u(IP)=s(IP)/√n=0.010%/√12≈0.0029%(n为总测定次数)。
需注意:重复性与中间精密度的区别在于“变异来源的广度”——重复性是短期的、小范围的变异,中间精密度是长期的、大范围的变异。若评估的是“方法的不确定度”(如方法验证中的不确定度),应使用中间精密度;若评估的是“单次测定的不确定度”(如日常检验中的结果),应使用重复性。
面积归一化法的不确定度评估要点
面积归一化法是原料药杂质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杂质峰面积占总峰面积的百分比”,数学模型为w = (A杂/A总)×100%,其中A总=A主+ΣA杂(A主为主成分峰面积,ΣA杂为所有杂质峰面积之和)。
面积归一化法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有:(1)峰面积积分的准确性:积分参数(如斜率灵敏度、峰宽、阈值)的设置会影响峰面积的计算,例如,将斜率灵敏度从10提高到20,可能导致杂质峰面积减少5%;(2)峰分离度:若杂质峰与相邻峰的分离度R<1.5,未分离峰的面积会被计入杂质峰或主成分峰,导致结果误差;(3)仪器的线性范围:若杂质浓度超过检测器的线性范围,峰面积与浓度的线性关系会偏离,导致结果误差;(4)主成分的响应因子:若主成分与杂质的响应因子差异较大(如>10%),面积归一化法的结果会偏差,需用校正面积归一化法(如加入响应因子校正)。
量化峰面积积分的不确定度:可通过“改变积分参数试验”计算——设置不同的积分参数(如斜率灵敏度5、10、15、20,峰宽0.1、0.2、0.3min),测定杂质峰面积,计算峰面积的标准偏差s(A杂),则标准不确定度u(A杂)=s(A杂)/√n(n为试验次数)。例如,5次不同积分参数的试验,A杂分别为1000、1050、980、1020、1010,平均值Ā杂=1012,s(A杂)=√[(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