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

服务热线:

中药材中有机物检测需要排除哪些天然成分的干扰呢

三方检测机构-冯工 2024-06-17

有机物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中药材作为传统医药的核心原料,其有机物(如活性成分、残留溶剂、污染物等)检测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但中药材富含多糖、蛋白质、油脂、色素、鞣质等天然成分,这些成分会与目标物竞争吸附、干扰色谱分离或响应信号,导致检测结果偏差甚至错误。因此,明确需排除的天然干扰成分及机制,是提升检测准确性的核心前提。

多糖类成分:色谱柱污染与保留行为干扰

多糖是中药材中含量最高的天然成分之一,包括淀粉(山药、葛根)、菊糖(桔梗、菊芋)、果胶(山楂、苹果)等,其分子量通常在数千至数百万之间,具有强亲水性或适度亲脂性。在检测过程中,未除去的多糖会通过两种方式干扰:一是物理堵塞色谱柱的硅胶孔隙,导致柱压升高、柱效下降——例如检测黄芪中的黄芪甲苷时,若提取液残留淀粉,柱压会从初始8MPa升至15MPa以上,黄芪甲苷峰形从对称变为拖尾,峰面积RSD从2.1%升至8.3%;二是通过羟基与目标物形成氢键,吸附小分子目标物(如黄酮、生物碱),降低其回收率。

针对多糖的排除,最常用的是“水提醇沉法”:将中药材水提液浓缩后,加入4-5倍体积的95%乙醇,4℃静置24小时,多糖因溶解度降低沉淀,离心即可去除。对于难沉淀的果胶类多糖,可加入0.1%的果胶酶,在50℃下反应1小时,将果胶分解为半乳糖醛酸,再用乙醇沉淀。酶解法的优势在于不会引入额外溶剂,更适用于对有机溶剂敏感的目标物检测。

蛋白质类成分:目标物的非特异性结合与基质效应

蛋白质是中药材中的两性大分子,含有氨基、羧基等官能团,能通过静电作用、配位键与目标物(如生物碱、酚类)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例如检测黄连中的小檗碱时,黄连中的蛋白质(如清蛋白)会与小檗碱的季铵基团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导致小檗碱无法被甲醇提取,回收率从理论的95%降至60%以下。此外,蛋白质在质谱检测中会产生强烈的基质效应——其分解产物(如肽段)会抑制目标物的离子化,使质谱响应信号降低50%以上。

排除蛋白质的经典方法是“盐析法”:向提取液中加入硫酸铵至饱和度70%,蛋白质因水化层被破坏而沉淀,离心去除;或用“有机溶剂沉淀法”,加入3倍体积的丙酮,蛋白质在极性溶剂中变性沉淀。对于需要保留生物活性的目标物(如多肽),则采用“超滤法”:用截留分子量10kDa的超滤膜过滤,蛋白质因分子量大于膜孔径被截留,目标物则透过膜进入滤液。

油脂类成分:色谱分离的基线漂移与响应抑制

油脂(如甘油三酯、蜡质)是中药材中的亲脂性成分,常见于种子类(如杏仁、桃仁)或根茎类(如当归、川芎)药材。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中,油脂的疏水链会强烈吸附在C18色谱柱的固定相上,无法被流动相洗脱,逐渐累积导致基线漂移、峰形展宽。例如检测当归中的阿魏酸时,若提取液未脱脂,色谱图的基线会从初始的10mV升至50mV以上,阿魏酸的峰被基线漂移掩盖,无法准确定量。在气相色谱(GC)中,油脂会冷凝在进样口的衬管内,形成积炭,导致进样重复性差,峰面积RSD超过10%。

脱脂的常用方法是“液液萃取法”:将提取液与正己烷按1:2体积混合,振荡5分钟,油脂溶于正己烷(上层),目标物溶于水或甲醇(下层),分层后弃去上层即可。对于易乳化的样品,可加入少量氯化钠(1-2g/10mL)增加水相密度,促进分层。此外,“固相萃取(SPE)法”也适用于油脂去除:用C18 SPE柱吸附目标物,油脂因亲脂性强而被正己烷洗脱,再用甲醇洗脱目标物,回收率可达90%以上。

色素类成分:光谱干扰与信号淬灭

色素是中药材中具有颜色的天然成分,包括叶绿素(绿色)、类胡萝卜素(黄色)、花青素(红色)等,其共同特点是具有共轭双键结构,能在紫外-可见区产生强吸收。例如检测丹参中的丹参酮ⅡA时,丹参中的叶绿素a在270nm处有最大吸收,与丹参酮ⅡA的吸收波长(275nm)重叠,导致丹参酮ⅡA的峰面积被高估20%以上。在荧光检测中,色素会通过“淬灭效应”降低目标物的荧光强度——例如检测枸杞中的类胡萝卜素时,枸杞中的花青素会吸收激发光能量,使类胡萝卜素的荧光信号降低30%。

排除色素的方法需根据色素类型调整:对于叶绿素等脂溶性色素,用正己烷萃取去除;对于花青素等水溶性色素,用活性炭吸附法——向提取液中加入0.5%的活性炭,振荡10分钟,花青素因被活性炭吸附而去除,过滤后滤液无色透明。需要注意的是,活性炭会吸附部分极性目标物(如黄酮),因此需控制活性炭的用量,或在吸附后用甲醇洗脱目标物。

鞣质类成分:氧化聚合与目标物的不可逆吸附

鞣质是中药材中的多酚类成分,分为可水解鞣质(如没食子酸鞣质)和缩合鞣质(如儿茶素类),具有强还原性和配位能力。在检测过程中,鞣质会发生两种干扰:一是氧化聚合——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鞣质会氧化成醌类聚合物,与目标物(如皂苷、生物碱)形成共价键,导致目标物无法被提取;二是不可逆吸附——鞣质的酚羟基会与色谱柱的硅胶羟基形成氢键,永久吸附在柱上,导致柱效不可逆下降。例如检测虎杖中的白藜芦醇时,虎杖中的鞣质会与白藜芦醇的酚羟基聚合,形成不溶性沉淀,回收率从92%降至55%。

排除鞣质的有效方法是“明胶沉淀法”:向提取液中加入1%的明胶溶液,明胶中的蛋白质与鞣质形成稳定的复合物沉淀,离心去除;或用“聚酰胺柱层析法”:聚酰胺树脂中的酰胺键能与鞣质的酚羟基形成氢键,将鞣质吸附在柱上,目标物则用乙醇洗脱。聚酰胺法的优势在于选择性高,不会吸附非酚类目标物(如生物碱),适用于复杂样品的净化。

有机酸类成分:pH依赖性的保留与离子抑制

有机酸是中药材中的酸性小分子,如草酸(大黄、菠菜)、柠檬酸(枸杞、山楂)、苹果酸(乌梅、五味子),其含量可达药材干重的5%-10%。有机酸的干扰主要体现在“pH效应”:一是改变提取液的pH,影响目标物的解离状态——例如检测金银花中的绿原酸时,若共存的草酸过多,提取液pH会从5.0降至3.0,绿原酸的羧基解离度增加,从疏水性变为亲水性,无法被乙酸乙酯提取,回收率从85%降至50%;二是在反相色谱中,有机酸会与目标物竞争固定相的疏水位点,导致目标物保留时间缩短,峰形变宽。

排除有机酸的方法主要是“pH调节法”:向提取液中加入氨水,将pH调至目标物的pKa+2(如绿原酸的pKa为3.5,调至5.5),使目标物处于未解离状态,易被有机溶剂提取;或用“离子交换法”: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如732型)吸附有机酸的阴离子,目标物(中性或弱碱性)则不被吸附,通过洗脱即可分离。离子交换法的优势在于能彻底去除有机酸,适用于高有机酸含量的样品(如乌梅)。

皂苷类成分:表面活性与乳化现象干扰

皂苷是中药材中的表面活性剂,含有甾体或三萜母核和糖链,能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形成稳定的乳浊液。例如检测人参中的人参皂苷Rg1时,人参中的皂苷(如人参皂苷Ro)会让提取液(水-乙酸乙酯)形成稳定乳液,无法分层,导致人参皂苷Rg1损失60%以上。此外,皂苷在色谱中会产生宽峰,干扰目标物的峰识别——例如检测柴胡中的柴胡皂苷a时,共存的皂苷会在色谱图中产生一个保留时间与柴胡皂苷a接近的宽峰,导致峰面积积分错误。

排除皂苷的关键是“破乳与分离”:向乳浊液中加入氯化钠(1g/10mL),增加水相密度,破坏乳液的稳定性;或加入乙醇(10%体积比),降低皂苷的表面活性,促进分层。对于需要高精度检测的样品,采用“HLB SPE柱”:HLB柱的亲水-亲脂平衡填料能吸附目标物(如人参皂苷Rg1),而皂苷因糖链的强亲水性会被水相洗脱,再用甲醇洗脱目标物,回收率可达88%以上。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