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产品理化性能检测的热稳定性及耐腐蚀性测试方法
理化性能检测,耐腐蚀性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塑料凭借轻质、易加工、成本低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日用品、建筑建材等领域。其中,热稳定性(指塑料在高温环境下保持物理力学性能、化学结构稳定的能力)与耐腐蚀性(抵抗酸碱、溶剂、盐雾等化学介质侵蚀的能力)是决定其使用寿命、安全性能的核心指标比如汽车发动机周边的塑料部件需耐150℃以上高温,化工管道则需长期抵抗强腐蚀介质。准确、科学的测试方法是评估这两项性能的关键,直接为材料选型、产品设计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将详细拆解塑料热稳定性与耐腐蚀性的主流测试方法,涵盖原理、操作要点及实际应用。
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是评估塑料热稳定性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核心原理是通过监测样品在程序升温过程中的质量变化,反映材料的热分解行为。测试时,需先将塑料样品粉碎成均匀粉末(避免颗粒大小差异导致传热不均),准确称取5-20mg置于氧化铝或铂坩埚中;随后根据测试目的设置气氛若研究热分解(如聚丙烯的热降解),需通入氮气(惰性气氛)防止氧化;若评估氧化稳定性(如聚乙烯的热氧老化),则用空气或氧气。
仪器升温速率通常设置为5-20℃/min(升温太快会导致热滞后,使分解温度结果偏高;太慢则延长测试时间),测试过程中仪器会实时记录样品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TG曲线)。通过分析曲线,可得到两个关键指标:一是分解起始温度(Td),即样品质量开始明显下降的温度;二是质量损失率(如200℃时的质量损失率,反映低温下的热稳定性)。
操作中需注意三点:一是样品需充分干燥(避免水分蒸发干扰质量变化);二是坩埚需清洁(残留杂质可能引发催化分解);三是重复测试(至少3次)以保证结果重复性。TGA的优势在于定量性强,适用于各类塑料的热分解行为评估,比如用于筛选耐高温塑料(如聚苯硫醚PPS,其Td可达500℃以上)。
在实际应用中,TGA常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联用(TG-FTIR),通过分析分解气体的成分,进一步揭示塑料的热降解机制比如聚氯乙烯(PVC)热分解时会释放HCl气体,TG-FTIR可实时检测这一过程,帮助优化配方(如添加热稳定剂减少HCl释放)。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从热量变化看热稳定性
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与TGA互补,其原理是测量样品与惰性参比物(如α-氧化铝)在程序升温或降温过程中的热量差,反映材料的相变(如玻璃化转变、熔融、结晶)及热反应(如固化、氧化)。对于热稳定性评估,DSC的核心价值在于检测塑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熔融温度(Tm)Tg是塑料从硬脆态转为高弹态的临界温度,Tm则是结晶塑料的熔点,两者均直接关联材料的耐高温性能(如Tg越高,塑料在高温下的刚性保持越好)。
测试步骤与TGA类似,但样品制备更简单:只需将塑料压成薄片或剪取颗粒(5-10mg),置于铝坩埚中(密封或敞口,根据测试需求)。仪器需先以铟(熔点156.6℃)或锡(231.9℃)校准温度和热量,确保数据准确性。升温程序通常为:从室温升至比Tm高50℃(如PET的Tm约250℃,则升温至300℃),再降温至室温(研究结晶行为)。
通过DSC曲线(DSC曲线),可读取Tg(曲线的台阶状变化)、Tm(吸热峰温度)及热焓(ΔH,峰面积对应的热量,反映结晶度)。比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Tg约70℃,Tm约250℃若某改性PET的Tg提升至85℃,说明其低温热稳定性增强,更适合制作高温下使用的饮料瓶。
需注意的是,DSC样品需避免污染(如手上的油脂会导致额外吸热峰),且重量不宜过大(超过10mg会导致传热不均,峰形变宽)。此外,扫描速率对结果影响显著:比如以5℃/min扫描时,PET的Tg为70℃;若速率提高至20℃/min,Tg可能升至75℃因此需严格遵循标准(如ISO 11357)中的扫描速率要求。
DSC的另一应用是评估塑料的热氧化稳定性:通过在空气气氛下进行“氧化诱导期(OIT)”测试,即记录样品从开始加热到出现氧化放热峰的时间(OIT值)。OIT越长,说明塑料的热氧稳定性越好比如交联聚乙烯(XLPE)的OIT值可达数百分钟,适用于电缆绝缘层(长期耐100℃以上高温)。
热机械分析(TMA):直观反映热变形行为
热机械分析(Thermomechanical Analysis,TMA)聚焦于塑料在温度变化中的尺寸稳定性,其原理是在恒定载荷下,测量样品的尺寸变化(伸长、收缩或弯曲)随温度的变化。与TGA、DSC不同,TMA更贴近实际应用场景比如塑料管材在高温下的膨胀、家电外壳的热变形。
测试前需制备标准样条(如长25mm、宽5mm、厚2mm的矩形条),确保表面平整、无划痕(划痕会导致应力集中,加速变形)。测试时,将样品固定在仪器夹具上,施加恒定载荷(如0.5N的压载荷或拉载荷),然后以5-10℃/min的速率升温。仪器会记录样品的尺寸变化曲线(TMA曲线),从中可得到热膨胀系数(CTE)即单位温度变化下的尺寸变化率(单位:10^-6/℃)。
例如,聚氯乙烯(PVC)的CTE约为50-100×10^-6/℃,而玻璃纤维增强PVC(GF-PVC)的CTE可降至20-30×10^-6/℃这说明填充玻璃纤维能显著降低塑料的热膨胀,更适合制作高精度零件(如汽车仪表板)。
需注意的是,载荷大小需匹配样品刚度(如硬质塑料可施加1N载荷,软质塑料则用0.1N,避免压碎样品);夹具需牢固(防止样品滑动导致尺寸测量误差);此外,TMA还可进行“热变形温度(HDT)”测试即样品在1.80MPa或0.45MPa载荷下,变形达到0.2mm时的温度,直接反映材料的耐热变形能力(如ABS的HDT约80℃,适合制作电脑外壳)。
维卡软化温度测试:快速判断塑料耐热上限
维卡软化温度(Vicat Softening Temperature,VST)是工业中快速评估塑料耐热性的常用指标,对应标准为ISO 306或ASTM D1525。其原理是在恒定压力下,用直径1mm的钢针垂直压入塑料样品表面,当压入深度达到1mm时的温度,即为维卡软化温度。
测试步骤如下:首先制备平板状样品(厚度≥3mm,面积≥10mm×10mm,表面需打磨平整,无气泡或划痕);然后将样品置于测试支架上,调整钢针位置使其接触样品表面(但不施加压力);随后根据标准选择压力“A法”(5kg,约0.49MPa)适用于软质塑料(如PE),“B法”(1kg,约0.098MPa)适用于硬质塑料(如酚醛树脂);最后设置升温速率(50℃/h或120℃/h,前者为“慢速率”,后者为“快速”)。
测试过程中,仪器会自动记录温度和压入深度当压入深度达到1mm时,立即停止加热并记录此时的温度。例如,某ABS塑料的维卡软化温度(A法,50℃/h)为85℃,说明其在85℃以下能保持足够的刚性,可用于制作家电外壳;若某改性ABS的维卡温度提升至100℃,则可用于汽车内饰件(长期耐80℃以上高温)。
需注意的是,维卡测试是“条件性”指标不同压力、升温速率下的结果差异较大,因此报告中需明确标注测试条件(如“维卡温度:85℃,ISO 306,A法,50℃/h”)。此外,样品的厚度会影响结果:厚度不足3mm会导致热量传递过快,维卡温度偏低;厚度超过6mm则传热慢,结果偏高因此需严格遵循标准中的样品尺寸要求。
耐腐蚀性基础:浸泡试验的操作与结果分析
浸泡试验是评估塑料耐腐蚀性最直观、最常用的方法,其原理是将样品完全浸入目标化学介质中,通过观察外观变化、测量尺寸及力学性能保留率,判断材料对介质的抵抗能力。测试前需明确三个关键参数:介质类型(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如化工管道用10%H2SO4、20%NaOH,食品包装用食用酒精)、浸泡温度(如室温25℃或加速测试用60℃)、浸泡时间(如7天、14天或更长)。
样品需制备成标准力学样条(如ISO 527的拉伸样条,或ISO 178的弯曲样条),测试前需先测量初始尺寸(长度、宽度、厚度)、外观(拍照记录颜色、光泽)及力学性能(拉伸强度、弯曲模量)。浸泡时,需将样品完全浸没在介质中(避免部分暴露导致局部腐蚀),并密封容器(防止介质挥发或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浸泡结束后,取出样品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擦干后进行以下测试:一是外观检查(是否出现开裂、变色、肿胀、溶解等现象如聚碳酸酯(PC)浸泡在丙酮中会肿胀、发白,说明不耐丙酮);二是尺寸变化率(计算长度变化率:(浸泡后长度-初始长度)/初始长度×100%,若变化率超过5%,说明材料在该介质中易溶胀);三是力学性能保留率(如拉伸强度保留率=浸泡后拉伸强度/初始拉伸强度×100%,保留率越高,耐腐蚀性越好)。
需注意的是,浸泡试验的“加速性”需合理比如用60℃浸泡7天,相当于室温下的几个月,但温度过高可能导致介质性质变化(如盐酸高温下挥发),反而影响结果准确性。此外,不同塑料对同一介质的耐腐蚀性差异很大:比如聚乙烯(PE)耐稀硫酸,但不耐浓硝酸;聚丙烯(PP)耐氢氧化钠,但不耐芳烃溶剂(如苯)。
电化学腐蚀测试:定量评估耐腐蚀性
对于需长期接触电解质溶液(如盐水、酸碱溶液)的塑料(如化工管道、海洋用塑料部件),电化学腐蚀测试是更精准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测量样品的极化曲线、腐蚀电流密度(Icorr),定量反映材料的耐腐蚀能力Icorr越小,耐腐蚀性越好。
测试前,需对塑料样品进行“导电处理”:由于大多数塑料是绝缘体,需在其表面溅射一层薄金属膜(如金或铂,厚度约100nm),或用导电胶将样品与金属导线连接(确保电流能通过)。随后将样品作为“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SCE)作为“参比电极”,铂片作为“辅助电极”,组成三电极体系,浸入测试介质(如3.5%NaCl溶液,模拟海水)。
测试时,先测量“开路电位(OCP)”即电极在无电流时的电位,反映样品的初始腐蚀状态;然后进行“动电位极化扫描”:从OCP向阳极方向扫描(速率1mV/s),记录电流随电位的变化曲线(极化曲线)。通过拟合曲线,可得到腐蚀电流密度(Icorr)和腐蚀电位(Ecorr)Ecorr越正,说明样品越难被腐蚀;Icorr越小,腐蚀速率越慢。
例如,某交联聚乙烯(XLPE)的Icorr为1.2×10^-8 A/cm²,而未交联的PE的Icorr为5.6×10^-7 A/cm²说明交联处理显著提升了PE的耐电化学腐蚀性,更适合制作海底电缆绝缘层。
操作中需注意:导电层需均匀(避免局部导电不良导致电流分布不均);介质需除氧(通入氮气30分钟,防止氧还原反应干扰极化曲线);此外,测试后需用SEM观察样品表面(是否出现腐蚀坑或裂纹),结合电化学数据综合分析。
盐雾试验:模拟海洋环境的加速腐蚀测试
盐雾试验(Salt Spray Test)是评估塑料耐大气腐蚀(尤其是海洋环境)的标准方法,对应标准为ISO 9227或ASTM B117。其原理是将样品暴露在连续或周期喷洒的盐雾(5%NaCl溶液,pH值5.5-6.5)中,模拟海边高盐雾环境,通过观察样品的腐蚀情况(如变色、起泡、开裂)评估耐腐蚀性。
测试步骤如下:首先制备样品(尺寸根据设备调整,通常为100mm×100mm,表面需清洁,无油污);然后将样品固定在测试箱内(与垂直方向成15-30度角,确保盐雾均匀覆盖);随后设置盐雾浓度(5%NaCl,即每升水含50g NaCl)、温度(35℃,模拟常温海洋环境)、喷雾量(1-2mL/80cm²·h);最后根据测试要求设置时间(如24h、48h、96h或更长)。
测试结束后,取出样品用清水冲洗(去除表面盐粒),干燥后检查外观:若样品表面无明显变化(如PVC门窗型材在96h盐雾试验后无变色、开裂),说明其耐盐雾腐蚀性良好;若出现起泡或锈斑(如未改性的ABS在48h后出现泛黄),则需改进配方(如添加抗氧剂或紫外线吸收剂)。
需注意的是,盐雾试验是“加速”测试,其结果需与实际环境相关性验证比如某塑料在1000h盐雾试验中无腐蚀,相当于在海洋环境中使用5-10年;但不同地区的盐雾浓度差异很大(如沿海地区盐雾浓度约100mg/m³,内陆地区约10mg/m³),因此需根据使用场景调整测试条件。
应力腐蚀开裂试验:评估“应力+介质”的协同作用
塑料的腐蚀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很多情况下,“机械应力”与“化学介质”会协同作用,导致材料提前开裂(即应力腐蚀开裂,SCC)。比如,PET饮料瓶在长期储存酒精时,若瓶体存在拉伸应力(如吹塑时的残余应力),可能会出现裂纹;化工管道的焊缝处(存在焊接应力)若接触强腐蚀介质,也易发生SCC。
应力腐蚀开裂试验的原理是将样品置于恒定应力下,同时接触化学介质,记录从接触介质到开裂的时间(断裂时间,TTF)。测试时,需先制备带缺口的样条(如ASTM D1693的“双悬臂梁”样条,或ISO 13479的“弯曲应力”样条),然后通过砝码或应力架施加恒定应力(通常为材料拉伸强度的30%-70%);随后将样品浸入介质中(如丙酮对PC的应力腐蚀,或四氯化碳对PE的应力腐蚀),定期观察是否出现裂纹。
例如,某PC塑料的拉伸强度为60MPa,施加30MPa的应力(50%拉伸强度),浸入丙酮中若10小时后出现裂纹,说明其在该应力和介质下易发生SCC;若调整应力至20MPa(33%拉伸强度),断裂时间延长至100小时,则说明降低应力可提升耐腐蚀性。
操作中需注意:应力加载需准确(用应变片或拉力计校准);介质需与样品充分接触(如将样条完全浸没);此外,需设置“空白样”(仅施加应力,不接触介质)和“介质样”(仅接触介质,不施加应力),以排除单一因素的影响。应力腐蚀开裂试验的结果直接为产品设计提供依据比如,对于需承受应力的塑料部件(如压力容器),需选择SCC阈值高的材料(如聚偏二氟乙烯PVDF,其S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