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橡胶检测中耐老化性能与耐磨性能的同步测试方法
橡胶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轮胎橡胶的耐老化性能(抵御热、氧、臭氧等介质侵蚀的能力)与耐磨性能(抵抗路面摩擦磨损的能力)是决定轮胎使用寿命与行驶安全的核心指标。传统检测中,两者多为独立测试——先测老化后的力学性能,再测未老化或单一老化试样的耐磨表现,但实际使用中,橡胶老化会直接破坏耐磨层结构,而磨损又会加速内部橡胶的老化,形成“老化-磨损”恶性循环。因此,开发同步测试方法,还原两者的协同作用,成为橡胶材料检测的关键方向,既能更真实模拟服役环境,也能为配方优化提供精准依据。
同步测试的核心逻辑:性能关联的现实需求
轮胎在实际使用中,橡胶同时面临“老化”与“磨损”的双重作用。比如夏季高温时,胎面橡胶因热老化导致交联密度增加、弹性下降,原本的耐磨层变得脆硬,与路面摩擦时更易产生碎屑;而长期磨损会暴露内部未老化的橡胶,使其直接接触氧气、臭氧,加速老化进程。这种“动态交互”是独立测试无法捕获的——传统方法中,老化试样在转移至耐磨试验机时,会因环境变化产生二次老化,或耐磨测试时未考虑老化的持续影响,导致结果与实际偏差较大。
同步测试的本质是“还原真实场景”:让试样在模拟老化环境的同时,承受真实的磨损载荷。例如,在热老化箱中集成耐磨测试模块,试样一边承受70℃高温(模拟夏季路面),一边以8N负荷与砂轮摩擦(模拟轿车胎面压力),这样得到的磨耗量数据,能精准反映“高温老化+路面磨损”下的实际性能。
基础试样的制备:一致性是同步测试的前提
同步测试对试样一致性要求极高——任何原料配比、硫化工艺或尺寸的差异,都会放大老化与磨损的交互影响。因此,试样制备需严格遵循GB/T 9865.1等标准:
原料配比需精准:橡胶生胶(如天然橡胶与丁苯橡胶以7:3混合)、硫化剂(硫磺1.5phr)、促进剂(TBBS 1.0phr)、防老剂(RD 1.5phr)、炭黑(N330 50phr)等成分的称量误差需控制在±0.1%以内,避免因配方差异导致老化速率或耐磨性能波动。
硫化工艺需稳定:通过硫化仪确定正硫化点(如150℃×30min),确保所有试样的交联密度一致。若硫化不足,橡胶分子链未充分交联,耐磨性能会差;硫化过度则会导致橡胶变脆,老化后更易开裂。
尺寸需标准化:耐磨测试采用GB/T 1689规定的“旋转辊筒式”试片(直径16mm、厚度8mm),耐老化拉伸试样为哑铃型1型(长度115mm、窄部宽度6mm),尺寸误差控制在±0.05mm以内,避免因接触面积不同导致磨耗量偏差。
老化预处理的精准控制:模拟真实环境的关键
同步测试的老化预处理需贴合轮胎实际使用场景,常见类型及参数如下:
热老化:模拟夏季高温路面,温度设定为60℃-80℃(参考GB/T 3512),时间24h-168h。例如南方夏季路面温度可达70℃,热老化可设定为70℃×72h,模拟轮胎使用1-2个月的老化程度。
臭氧老化:模拟大气中臭氧侵蚀,臭氧浓度20pphm-100pphm(参考GB/T 7762),温度30℃-40℃,相对湿度50%-70%。针对城市拥堵路段(臭氧浓度高),可选择50pphm×48h的条件。
湿热老化:模拟雨季或潮湿环境,温度50℃-60℃,相对湿度90%-95%(参考GB/T 12000)。这种环境下,水会渗透橡胶内部,加速防老剂流失,需与磨损同时进行,模拟雨天行驶的“湿滑磨损+湿热老化”状态。
耐磨性能测试的参数协同:与老化状态匹配
耐磨测试的核心参数(负荷、转速、摩擦介质)需与试样老化状态协同,才能反映真实磨损:
负荷匹配实际负载:家用轿车胎面压力约250kPa,对应耐磨测试负荷5N-10N(按试片面积换算)。若试样经热老化后硬度从邵尔A 65度升至75度,需适当降低负荷(如从10N降至8N),避免硬橡胶因脆性断裂导致试片开裂,而非正常磨损。
转速模拟行驶速度:轿车行驶速度60-120km/h,对应旋转辊筒式试验机转速200-400r/min(辊筒直径150mm时,线速度0.15-0.3m/s,接近胎面实际线速度)。
摩擦介质贴合路面类型:沥青路面选CS-10型砂轮(中等硬度),混凝土路面选CS-17型砂轮(高硬度)。若试样经臭氧老化后表面有裂纹,需选择纹理接近实际路面的砂轮,避免裂纹被“碾压”无法反映真实磨损。
同步测试的设备整合:硬件层面的关键设计
同步测试需将老化箱与耐磨试验机整合,常见方式有两种:
在线式整合:将耐磨测试模块直接安装在老化箱内部。例如,将旋转辊筒、加载装置置于热老化箱中,试样固定在夹具上,一边承受70℃高温,一边与辊筒摩擦。这种方式避免了试样转移时的二次老化,数据更准确。
联动式整合:通过机械臂将老化箱与耐磨试验机连接,试样完成预设老化后自动传送至耐磨测试。适合“阶段性老化+阶段性磨损”场景,如模拟轮胎使用1个月老化后,再行驶1000公里的磨损情况。
无论哪种方式,都需保证温度均匀性(老化箱内温差±1℃以内)和负荷稳定性(负荷波动<±0.1N),并配备实时监控系统,记录老化温度、湿度、臭氧浓度及耐磨负荷、转速、磨耗量等数据。
数据关联分析:从单一指标到复合性能
同步测试的价值在于揭示“老化程度-耐磨性能”的关联关系,分析步骤如下:
量化老化程度:用拉伸强度保留率(老化后/未老化×100%)、硬度变化率(老化后-未老化)、交联密度(溶胀法测试)等指标。例如某配方经70℃×72h热老化后,拉伸强度保留率85%,硬度增加5度,说明热老化抗性较好。
量化耐磨性能:用磨耗量(单位里程质量损失,g/km)、磨痕深度(磨损后厚度变化,mm)等指标。同步测试中,该配方磨耗量0.02g/km,而独立测试(先老化后耐磨)为0.015g/km,说明同步测试更能反映“老化加剧磨损”的实际情况。
关联分析: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或线性回归模型,建立两者的量化关系。例如,拉伸强度保留率每下降10%,磨耗量增加0.005g/km,说明老化对耐磨性能影响显著,配方需重点提升热老化抗性。
干扰因素的排除:确保结果可靠性
同步测试中,需排除以下干扰因素:
温度干扰:老化箱用PID控制器控温,避免加热管故障或通风不良导致的温度波动;耐磨测试中,摩擦产生的热量需用循环水冷却,控制测试区域温差±2℃以内,避免橡胶软化导致磨耗量虚高。
湿度干扰:湿热或臭氧老化时,用加湿器/除湿器稳定湿度(如湿热老化相对湿度90%±2%),避免湿度变化导致老化速率波动——湿度从90%降至80%,老化速率可能下降20%。
压力干扰:用称重传感器实时监控耐磨负荷,避免夹具松动或加载装置故障导致的负荷变化——负荷从10N降至8N,磨耗量可能减少15%。
环境洁净度:老化箱与耐磨试验机内部需清洁,避免灰尘(增加摩擦系数)、油污(渗透橡胶影响老化)等污染物附着试样表面。
案例验证:实际应用中的方法有效性
某轮胎企业针对夏季专用胎胎面橡胶,用同步测试与传统方法对比:
同步测试条件:70℃×72h热老化+8N负荷+300r/min转速+CS-10砂轮,结果:拉伸强度保留率82%,磨耗量0.022g/km。
独立测试条件:先70℃×72h热老化,再耐磨测试(同参数),结果:拉伸强度保留率85%,磨耗量0.018g/km。
对比发现,同步测试结果更接近实际(该轮胎夏季使用3个月后,实际磨耗量约0.021g/km),因独立测试忽略了“老化过程中磨损加速老化”的协同作用。基于同步测试结果,企业调整配方:防老剂RD从1.5phr增至2.0phr,炭黑N330从50phr降至45phr,调整后同步测试结果:拉伸强度保留率88%,磨耗量0.019g/km,满足夏季高温使用要求。
热门服务